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天津师大研支团:定西支教22年传好扶贫接力棒

 

2020-10-28 14:26: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甘肃中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山脉纵横。如何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远在1600公里之外的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持续22年的支教接力为这道难题提供了答案。

  1998年,天津师范大学师生捐款20万元,在定西市安定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学校,命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2002年,天津师范大学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在全校选拔了第一批研究生奔赴西部,服务地正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一年一届研究生赴定西支教的扶贫接力大幕就此拉开。

  艰苦挡不住奉献的快乐

  今年9月,初来定西的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惊讶地发现,“天津来的老师”已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每周末,往返兰州和定西的长途车司机都会在发车点等一等,接上采购完生活物资准备回村的支教教师;每一届新到的支教教师都会得到当地大大小小商家的特殊优惠……

  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张玥2003年曾到定西巉口中学支教,那一年的经历令她记忆犹新:两个女生负重步行两个小时去换煤气罐的狼狈;用拼插积木的思路自己安炉子、装烟囱的智慧;初次架火有如故意纵火般浓烟滚滚引来邻居关注的尴尬;整个冬天无数次自己劈材、砸煤块,斧子失控时十指连心的疼痛;主食、副食天天都是洋芋的食谱……种种困难,支教团成员都一一克服,再难再累,只要看到班里孩子们露出收获知识的喜悦笑容,心头便云开雾散。

  研究生毕业后,张玥留校工作。连续多年,支教团队伍中都有她的学生。每当张玥送自己的学生奔赴定西支教时,她总会告诉他们:“环境虽然艰苦,但当你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后,停电的静寂,停水的无奈,教学的辛苦,生活物资的匮乏,真的就不算什么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收获和奉献的快乐。”

  汇聚力量实现孩子求学梦

  王彬是2004年到定西支教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他翻山越岭先后走访了李家堡、青岚、符川等10多个乡镇的20多个村子。通过家访,很多学生身上承载的生活的艰辛与不幸在王彬面前展开:有的家庭姐弟4人都在上学,而全家只有4亩旱地维持基本生活;有的母亲卧病在床,微薄的收入连药费都无力承担;有的从小被父母遗弃,小小年纪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

  每次家访结束,王彬都会整理好贫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发布到网上,在全社会寻找能够给予学生帮助的好心人。王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支教结束时,他联系资助了30余名学生,共计款项14650元;衣物13箱,共计约200公斤;文具1500余件,发放到4所学校的1000余名学生手中。

  在他的带动下,定期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联系爱心力量帮助贫困学生,成为每一届支教团成员周末的必修课。20多年来,他们对学生家访万余次,写下了数百本家访笔记,并联系爱心企业、单位、个人施以援手,共募集捐款约92.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12名。还有很多支教团成员跟当地学生保持着长久的联系,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付出让美好延续下去

  2013年4月,支教团募集捐款为希望学校修建了学生宿舍。历年支教团成员代表重返定西,参加宿舍奠基仪式。得知老师们回来了,很多人慕名而来。一个声音让重返定西的张玥动容:“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赵春梅,十年前您在巉口中学教过我英语。我现在是希望学校的老师了!”

  原来,十年前张玥教过的学生赵春梅在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她没有选择去条件更优越的学校,而是毅然回到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像张老师一样把青春奉献在国家和社会更需要的贫困地区。十年前的师生,如今为了同一个梦想重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2019年,定西市安定区脱贫摘帽。天津师大支教团的扶贫接力工作仍在继续,也有越来越多的当地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

  正在定西支教的段文卿来到西关小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一次课后,班里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对她说:“段老师,以后我也想当一名数学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想成为像你一样优秀的人。”那一刻,段文卿的眼睛湿润了,“我忽然明白了支教的意义——带给孩子们知识和希望,并带领他们将这份美好延续下去。”(记者 陈欣然)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