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5 10:23:00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李彦龙
“老师,多多保重!”
“老师,要记得,常回来看看!”……
日前,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市安定区支教团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在学生和家长的告别声中不舍地离开了高峰这座大山,离开了他们支教一年的明德中心小学,踏上了返回上海的征程。
支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这里高寒阴冷,长期以来一直饮用的是窖水,网络信号时连时断的……尽管条件艰苦,但支教团很快适应了环境,学会了自己动手炒菜做饭,学会了与当地学生家长交往相处,与学生建立朋友般情谊。
除了课堂教学,课余陪孩子们打篮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外,支教团的队员们干得最多的是家访,利用和家长在一起的机会,和家长交流谈心,开导家长采取激励方式教育孩子。哪怕是陪家长一起烧火做饭,一起到山沟里挑水,一起到田地里劳动,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就孩子们的教育对家长做工作。
彩虹绘本绘出新生活
“我画的有闹钟、房子,闹钟从房子里出来晒太阳,这个小人的名字叫小猪,我还画了一朵蓝色的花,箱子里面装了文具,是给澳洲的小朋友寄去的……”这是三年级学生小福在描述他的作品。然而,小福在一年前却是少言寡语,喜欢独处的孩子。支教团的陈敏媛至今还依稀记得在第一节班会课上的情景,当她提出和每个同学进行合影,得到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唯独小福拒绝了。“班上同学都说我笨、长得丑。”小福的话深深地刺疼了陈敏媛。“就是这句话向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由支教之初更多关注物资缺乏,向重视孩子们精神方面的成长转变。”陈敏媛决心走近这个孩子。可是,小福有读写障碍,怎么做呢?陈敏媛想到了画画。于是,小福开始记录“绘画日记”,陈敏媛也每天通过阅读画作了解小福的情绪状态、内心想法。几个月后,原本自卑、内向的小福开朗了很多,学习上进了。
在明德小学,陈敏媛募集了2000多本儿童绘本和一万多元的资金。今年3月底,为孩子们建立起“彩虹绘本屋”,让孩子们在里面阅读、绘画、创作,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和孩子们一起收获成长
支教快要结束了,自从来到这里,陈敏媛就开始学做手绘图片,每天用一幅画来记录支教生活,并把它取名为“敏媛的支教日志”,详细记录了他们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陈敏媛这几天赶着在电脑上为孩子们每人建立一个文件夹,把一年来为孩子们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为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纸质档案袋,把每位孩子的照片装进各自的档案袋里,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孩子们做个留念。
支教团中来自河北农村的学生王海军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农村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这里发展变化太大了。在一年多的支教生活中,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角色,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教师生活,收获颇丰。最让他认为收获最大的是经过实践锻炼,自己终于从迷茫期走出来了,变得更成熟了,更坚强了。(记者 曹应森)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