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索玛花”的绽放

 

2025-08-13 14:4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嘱托,广大青年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一年的支教和走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2024年8月,我作为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在支教过程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教育脱贫的伟大进程——一座座现代化的校园拔地而起,教师里年轻的面孔也多了起来。作为研支团成员,我也注意到,昭觉的振兴不仅仅依靠教育。因此在支教之余,我也走访了多个乡村和产业园,探寻它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个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县,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索玛花,正书写着属于它的动人篇章。

  支教团的前辈们曾向我讲述曾经的条件有多么艰苦,但当我第一次行驶在四开乡的公路上,就被平坦的坝子上陈列的一座座白晃晃的大棚吸引住了目光——这让人仿佛置身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2024年,昭觉县将零散的“巴掌田”变为连片耕地,已建成16个现代农业园区。漫步在大樱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里,负责人叶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品种,可这还远远不够,冰雹、水涝、高海拔,我们这里特有的天气和地理条件都促使我们必须自己摸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去年受水涝害,今年他们便统一修建排水渠;山高路远,他们便建设智能化冷链分选中心,实现进一步的加工和冷链运输。看着迎风成长的三千亩大樱桃,我仿佛看到昭觉产业方兴未艾的缩影。

  田野间,农民们在产业园忙碌的身影已让我习以为常,可是询问过了涪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赵继飞,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场“人的振兴”——“最开始人们不习惯做工,会磨洋工,效率低,后来我们改善了出纳机制,人们积极性明显上升,甚至有的村民早上四五点就主动开始采收。”赵继飞感慨地告诉我。其实不论是哪里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样的。最开始生活条件不好,来务工的村民大都冬天提着塑料袋吃饭,现在每个人都自己带着保温饭盒。从生活保障的维系到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我看到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昭觉道路”。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田野里,还在学校里。浙大研支团25年来留下的照片记录着:过去,简陋的校园里,乡小的孩子们蹲在地上,围着塑料盆吃饭;如今,每个学校都有了混凝土修筑的教室和食堂。寒风中,小小的孩子抱着新发的保暖衣,高原红的脸颊,水汪汪的眼睛以及羞涩的笑容,永远刻在了我心底。“蒲老师,四川舰下水,你看到了吗?”“我了解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我也想要为国家作贡献。”学校里,学生们的目光已然越过大山,望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年的时间,我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大山之外的更多风景,也走访昭觉,将所思所感整理成文,作为这段支教经历的记录。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在昭觉这株含苞待放的“索玛花”里找到了属于自己青春的最好画笔。

  遥望2025年年底,乐西高速将贯通天堑全程通车,届时,昭觉至成都的车程缩短至3.5个小时——提速的不仅是车速,更是昭觉的发展。而我亦将继续奋斗,将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发展的江河。(浙江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成员 蒲韵蓓)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