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用一年时光在海拔3500米处写下支教答案

 

2025-08-12 14:13: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亲爱的第25届研支团学长学姐,当你们的信从雪域高原跨越山海而来,这是我们第一次透过文字触摸到了麦曲河畔的风、察雅夜空的星、孩子们清澈的眼,还有你们这一年用热爱与深情刻画的青春足迹。我们想说:谢谢你们将这一年的故事与答案,如此赤诚地交付给我们;谢谢你们在分别的路口仍不忘转身,为当时即将启程的我们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重读你们初登讲台时笨拙却坚定的身影,与孩子们相拥时湿润的眼角,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年前忐忑的自己,因你们的“答案”而生出无穷勇气。你们说“支教更是自教”,说“悉心呵护石榴花开”——这些话语像一颗颗种子,已深深埋进我们心底。

  我们把信中的一句话刻进行囊:“这里美不胜收、这里妙不可言、这里质朴动人。”而我们,也正在见证、拥抱、深爱这里的一切。

  当山城热血遇上藏东风雪

  2024年7月24日,重庆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跨越2246公里,踏上“离太阳最近”的土地——西藏。我们用365个日夜,以热血融冰雪,以青春写答卷。

  在云海缭绕中穿行了两小时,海拔骤然抬升3000米,头晕、恶心、失眠、淌鼻血等反应接踵而至,我们互相搀扶、苦中作乐。

  初至拉萨,自治区组织的志愿者培训为我们叩开了认识西藏的第一扇门。从高原民俗文化到青少年心理辅导,从教学技能提升到应急救护演练,一场场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让我们有了能站稳讲台、扎根边疆的底气。

  深入昌都,我们以一场《门前有段长征路》的破冰表演致敬历史。教育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而我们正以青春脚步丈量这条通向未来的征途。在党校会议室内,我们与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研支团围坐畅谈,交流经验,汇聚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培训间隙,在落日余晖下,我们4人常席地而坐,进行头脑风暴,明确分工与责任清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了我们对这一年的憧憬与计划:一篇推文、一个视频、一次下乡、一场捐赠……

  高原教师的12时辰

  高原教师的12时辰,是晨读时的书声琅琅,是特色课堂里的思维碰撞,是深夜备课与繁星对话的坚守。教研活动中的探讨、查寝时的叮嘱、值班室的灯火,皆化作成长的刻度,镌刻在海拔3500米的时光里。

  高原的晨光还未攀上雪山,察雅县中学的教室已亮起灯光。推开教室门,迎接我的是孩子们的琅琅书声。

  课堂上,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各出其技。历史课堂借助“云端课堂”带学生云游故宫、敦煌,让飞天神女与藏族唐卡艺术产生文化共鸣;组织辨析活动,翻转课堂,点燃学生的思辨火花;设计“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化身文成公主、赵匡胤等历史人物,在情景演绎中触摸时代脉搏。英语学科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改进教学方式,将线上资源转化为教学桥梁,通过看动画学口语,为电影经典片段配音等方式打造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化学课堂开展“化学极光”特色实验,让学生在化学变化世界中拆解反应机理,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

  午后,大家围坐在教工之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从教材的深入剖析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从藏东文化的了解到学生学情的逐步掌握,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怎么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历史课文变得通俗易懂,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呢?”“该怎样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化学等难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彼此学习,携手并进。

  夜幕降临,校园也归于平静,我们走进学生宿舍,看着孩子们恬然沉入梦乡,成就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在这一刻,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在孩子们眼中,我们不单是“老师”,更是“家人”

  我们步履不停,跟随“阳光周末·情暖童心”的旗帜,相继走进烟多镇第一小学、宗沙乡第二小学、香堆镇第二小学等乡镇小学。在被雪山环抱的校园里,研支团的身影如同破云而出的阳光,为师生带来了别样的温暖。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绘制的手抄报被贴在了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传染病防治的知识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高原最纯净的春光。

  一场跨越1300公里的“渝昌青少年书信计划”,让西藏察雅县中学与重庆永川中学的孩子们用纸笔架起连心桥。290封书信往来中,高原的酥油茶香与山城的火锅热气在字里行间相遇:藏族学生用彩铅描绘雪域高原的壮阔,重庆少年以诗句诉说长江的浪涌。当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拆开从永川寄来的书信盲盒时,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这份跨越地域的惊喜,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彼此的心房。

  教师节的暖心祝福、共同庆祝生日时的温馨烛光、中秋同制“梦想月饼”的巧思、国庆晨曦中《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合唱、五四青年节传统藏舞与民族服饰共谱的“青春交响曲”、千名师生用藏汉双语齐诵“酥油茶香飘四方,藏家儿女心向党”时的铿锵之声……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如春风化雨,将家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浸润进高原少年的心田。

  那些悄然绽放的羞涩笑容,离别时强忍泪水的眼睛,都已成为我们青春岁月里最温柔、最深刻的记忆。

  此去经年,山河不忘

  2018年以来,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规模不断扩大,支教服务学校不断增多,研支团成员积极践行志愿精神,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诠释初心,有力展现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

  “这里美不胜收、这里妙不可言、这里质朴动人”——重庆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用一年时光,读懂了来自雪域的答案。我们留下的,是课堂内外的生命课、藏汉交融的温暖切片,更是一代青年的赤诚与担当。

  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答卷即将封存,但“志”教之火永不熄灭——因为每一届离别时的回望,都在为下一程点亮明灯。

  山河为证,青春无悔。(重庆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甘露 罗泽江 张茜 黄静怡)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