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我来我见 群山之巅

 

2025-04-24 14: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来到拉萨,朝圣,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称这一年的支教是一场盛大的朝圣。

  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教

  22岁,大学,此生必去——无数青春热血的名词叠加在一起,让我决定踏上G318国道,将这一年支教的目的地定位在这座雪域圣城——拉萨。我踏进了不一样的充满着浓厚藏族文化的高原明珠,街上遍布的藏族文字,耳边传来陌生的藏语,抬头就能望见的布达拉宫,以及身边路过的朝圣者……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的一切似乎都让我感到神秘。

  这一学期的支教生活中,我负责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程教学。短短一学期的支教,我向着心目中完美老师的模样进发,课前认真备课、课堂用心讲课、课后复盘说课,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每一份笔记、每一个重难点,我都会去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克服。

  起初,我对支教的理解仅停留在教好课堂知识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与我攀谈,愿意和我交心,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支教的意义,思考如何与同学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桥梁与纽带。我希望用这一年短暂的时间,告诉同学们不要纠结在眼前的一片树叶,要学会抬头,要学会自爱,并不是所有委屈和困难都有人帮忙解,有时候需要自己内化于心。我也想和他们讲述,从18岁到22岁,我独自在西安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中,所遇到的事、走过的路;告诉他们我用无数个通宵的夜晚,躺在钱学森图书馆门口的石碑上权衡利弊走下来的道路,其中有多少黄土,又有多少洒水车激起的彩虹。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谈论文化差异,讨论寓言故事,拓展学科素养,描绘大学图景。希望在他们没走出高中这块纯真的地方之前,能够真正懂得不负韶华、珍视未来。同学们会问我,“吴老师,明年你走了以后咋办呀?”我每次都会回答,“这一年的事你们不必时常怀念,你们不用成为我,你们要超越我,要青出于蓝”。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意义,不在于把同学们都塑造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样子,而在于让大家绕开我没绕开的,让大家看到我没看到的,直到远方。

  中国结,民族大团结

  犹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同学们最先注意到的就是挂在我背包上的中国结挂件。下课铃一响,几个同学围到讲台前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您这书包上红绳挂件啥来头啊?肯定很有意义,快给我们讲讲呗。”我把中国结取下来,放在掌心,向同学们解释道:“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饰品——中国结,它不仅颜值高,还承载着中国人对如何为人处世的思考,代表着团圆、幸福,更是咱们各民族心连着心的象征。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份团结永远不变。”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喊着要学做中国结。

  为了帮同学们实现愿望,我拜托在西安交大的朋友准备了手工红绳和印有交大元素的书签,加急寄到拉萨。当我抱着包裹走进教室,和同学们说这节美育课咱们做手工的时候,同学们就像收到了惊喜派对的信号,欢呼声传遍了整个楼层。

  我把红绳和书签分发给大家,开启了这场有趣的手工之旅。一开始,纤细的红绳在同学们手中就像调皮的小精灵,怎么都不听使唤。有的同学不小心把绳子弄成了一团乱麻,急得鼻尖都冒了汗,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手把手教起身边的同学来。擅长手工又“社牛”的同学更是直接站到讲台上,开启了直播带货式的讲解:“家人们,看清楚,这一步超关键,绳子绕个圈,然后轻轻一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分组协作,交流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好一派青春热闹的乐章。

  随着一个个形态各异却饱含心意的中国结大功告成,我走上讲台,拿起一个中国结,提高音量说:“同学们,这个中国结就像咱们班一样,每一根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管是擅长歌舞的藏族小伙伴,还是心灵手巧的汉族同学,又或是有着别样才华的其他民族朋友,只有紧紧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编织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绚丽未来,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它就在我们手中,更在我们心间。”

  那天,教室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洒在同学们满是笑容的脸上,映照出他们手中中国结的夺目色彩。像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在耕地劳育中体会伟大文明如何从深厚国土中孕育,在布达拉宫前升国旗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校园广播站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我深信,这份青春里的团结记忆,会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镶嵌在他们成长的天空,指引他们为建设美丽家乡、强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在拉萨的日子既显得漫长又那么短暂,于我而言,支教生活是我生命里唯一一年同时拥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在这样一个饱含秘境色彩又充满理想的青年城市,奉献我的22岁。于我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迈向人生关口,纯真而向往社会的热烈年纪,是他们可能通过我,了解到一些不一样的世间色彩,打破一些幻想,又建立一些新的理想的一年。这一年里,每一天都是我和同学们相处的特殊时刻,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在平行时空下再难完美相交的有且仅有,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他们的生活“解集”。(西安交通大学研支团成员吴子杰)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