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薪火历山河,志远由阡陌

 

2022-05-20 10: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王老师,您是不是就要离开我们了?”这猝不及防地一问,让我突然意识到:支教生活已经接近了尾声。回想一年前,我带着大学辅导员李一鸣老师的期待,满怀憧憬地从三晋大地出发,来到他曾经为之奋斗、奉献的“第二故乡”——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

  薪火相传,“竹”梦向未来

  作为李一鸣老师的“徒弟”,我从大二开始就一直在听他分享的支教经历。每当谈论起天真可爱的二中学子,他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从脸庞划过。在李老师的记忆里,大竹人热情好客,二中学子朴实纯真。这些回忆让我对这座城市,这座城里的人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二中也算得上是“情根深种”了。终于,在2021年的8月份,穿过万水千山,飞过层峦叠嶂,我踏上了这片在我心中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我的支教梦也从这一刻开始起航。

  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一年,我解锁了许多新的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份责任的背后,都承载着勤勉和踏实。对我而言,最印象深刻、最难以忘怀的身份便是成为孩子们的王老师。记得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的那个瞬间,教室里坐着七十多名学生,他们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齐声说着“老师好!”当我向他们介绍自己是来自南邮研支团的支教老师时,他们的反应更为激动,更加开心。仿佛在那一刻我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亲人与伙伴。交谈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在我来二中之前,上一届的南邮研支团支教老师已经陪伴了他们一年,并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听完孩子们的分享,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霎时涌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眼神中流露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对我深深的信任,是我将工作做得更好的动力。现在,这根接力棒传递到我的手中,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他们带好。

  嘉言善行,教学共成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一名支教老师,面对八年级6个班458名学生的生物教学,起初确实有着不小的压力。通过与班主任和课代表的探讨,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单纯。他们会因为某个老师而真正喜欢上某一门学科。想到这点后,我对自己提出了“两讲两抓”的要求:

  讲幽默: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将教学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适当讲一些趣味小故事或者偶尔调侃几句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在讲解《动物的运动》这一节课程时,我以犯错的同学遇见班主任的反应作为情境,为孩子们浅析运动产生的过程,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他们听得很开心,也很认真。

  讲陪伴:在二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一年当中他们见到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相比较其他同学而言,他们更加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陪伴。授课之余,我经常会和这些孩子在操场上“驰骋”,偶尔也会在体育课上和他们一起挥舞手中的羽毛球拍,来一场愉快的小比赛。渐渐地,课间休息时,我的办公室门口总会探出一些熟悉的小脑壳,笑着冲我招招手;或者在我的办公室里“叽叽喳喳”,分享这一天的趣事。

  抓纪律:教学初期,为了活跃课堂,我对孩子们展现了更多的善意和亲和力。但是一段时间后,班内有些同学上课时经常交头接耳,甚至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这让我意识到只做孩子们的朋友是不现实的,我应该成为的是“像朋友般的老师”。于是为了加强纪律管理,我开始充分发挥小组长与班委职能,协助我课上劝导周围同学认真听讲,课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我会适当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抓效率:“王老师,作业可不可以布置少一点啊!”“王老师,你人最好了!”每当我布置作业时,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孩子们让人心软的哀求和夸张的赞美。为了提高效率,我会适当减少孩子们的作业量,每次布置作业前自己必须先做一遍,过滤掉重复题型,以此提高他们的做题质量,使孩子们真正掌握知识点。

  静待花开,成果终展现

  终于,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彼此间已经默契十足。讲解难题时,已经不需要我着重强调,孩子们便会低头认真做笔记;当我在过道间漫步时,开小差的同学也会重新集中注意力。甚至有次上课时,一位调皮的孩子竟主动帮我维持课堂秩序,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这些事例让我意识到,我和孩子们已经达成了某种属于我们的默契,而这种默契在不断地将我们双方变得更好。

  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的生物成绩相比之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王老师,这次我生物终于及格了,谢谢您!”在这一声声稚嫩并饱含激动的感谢声中,我听到了同学们对生物课的喜爱,对我教师身份的认可,我也一步步地走进他们的心中。虽然一些同学们的成绩仍然不太理想,但我也注意到了他们上课努力听讲的模样,发现了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我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光。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群孩子一定会爱上生物这门学科,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回馈自己的辛勤付出。

  “老师,您的家乡在哪里呀?”“老师,南京美吗?”二中的孩子们对南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授课之余,我也向孩子们介绍南京的风土人情,鼓励他们勤奋学习,长大了去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去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一年不长,相逢相识却已足够。我和孩子们的人生是相交线,短暂相聚,匆匆别离。人生路漫漫,很幸运在这一年中收获了无数纯粹的爱意与最质朴的感动。我们或许只是孩子们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于我们而言,他们是无可替代的存在。感恩一切遇见。愿孩子们前程似锦!

  (作者:王亚鹏,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