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邮情跨山海,相逢在夏都

 

2022-01-25 10: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三千里路云与月,从华东到西北,越过高山,跨过河流,我踏入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开启了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支教时光。

  备教批辅考,渐渐通

  当得知自己任教初一生物时,我的心中燃起了万分期待:这正是中学时我最喜欢的学科。于是,在领到教材后,我立即投入到备课工作,重拾这份热爱的同时,一想到孩子们经过我的讲解,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多彩,学会如何与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激动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带着对学生的期待,伴着对生物的热爱,我在备课环节“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请教老教师、听评示范课、观看网络课程,只要对教学实践有帮助,我就想方设法去学习吸收。于是,我趁着空余时间倾听学习其他教师的精彩课堂,学习如何巧妙导入教学内容,如何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授课。基于充分的学习和备课,我学会了“巧妙使用举例”的讲授方法,掌握了“把知识揉碎再整合”的教学技巧。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在为孩子们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补充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在刚开学的前几节课,孩子们的目光虽然炯炯有神,但我总能在一些眼眸中捕捉到深深的疑惑。下课后,我主动和孩子们交流,才得知自己讲课的语速有点快,导致有些孩子跟不上节奏。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这句话的含义。我在课后继续向其他老师请教,才知道这些孩子们小学阶段的课堂多采用藏语教学,普通话教学较少,所以初中阶段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教学语言,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放慢速度,多多关注学生的反应。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在备课时从课堂导入方法到课件呈现形式都反复琢磨,较多采用图片和视频来呈现知识点,逐渐带领他们建立生物知识体系,同时上课放慢语速,多点耐心。

  随着一次次的磨合,我的教学之路、孩子们的学习之路逐渐步入了正轨。当看见孩子们脸上的困惑慢慢减少,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的注意力也逐渐集中,我长舒一口气。然而在批改作业时我又发现:练习册上的习题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出现了习题难度与知识能力不对等的情况。我决定采用“分层作业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也常常利用晚自习时间辅导他们,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节课后作业的难度。

  “学而不思则罔”,初为人师的我与孩子们一样,也需要学习与自省。备课、听课、授课、批改作业与课后辅导这些环节,我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为目的,视具体学情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作为支教生活的重中之重,争取达到“样样通”的效果。

  一步一脚印,慢慢来

  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告诉孩子们:生物是一门需要亲身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的学科,不能着急,要一步一脚印,慢慢来。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为什么孩子们能做到聚精会神地听讲,也能积极热烈地回答问题,但测试成绩却还是不够理想呢?”为了找到答案,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那是入学后第一次考试结束,我一如既往地提前三分钟进入班级,令我惊讶的是,没有了平时课间的欢声笑语、声声问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安静不语。我询问孩子们今天心情低落的原因。这时,课代表站起来低声说道:“老师,我们班考试没考好。”“原来是因为这个啊”,我笑了一下 ,“一次的成绩不能代表什么,可能是老师平时对你们要求比较严格,总是希望你们能取得好的成绩,没想到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那个时刻,我终于明白了那个问题的答案:知识掌握不理想是因为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只在一朝一夕,作为学生需要一步一脚印,作为老师更不能急于求成。从那时,我就告诉孩子们:“学习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而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抵达理想的港湾!”

  我同样意识到,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一遍一遍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预习复习、怎样记录当堂笔记、在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该怎么办、如何在考场上调整心态、怎么合理规划做题时间……即使再小的点我也不断地重复,久而久之,孩子们似乎也习得了应对这套“唠叨”的武功秘籍:他们总会在我开口前,主动找我谈话自省、分析考卷,一个个的别提多机灵了。当然,我也会耐心地帮助他们精准找寻知识的薄弱点,安慰、鼓励他们战胜自己,争取下一次的进步。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把我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了,理解运用能力在慢慢地提升,测试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看到他们的成长,我平日的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大手拉小手,齐齐走

  走下讲台、放下粉笔,我又是孩子们喜欢的“轩哥”。

  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我常常在课余时间走入班级、走进宿舍,给他们讲一讲我在上学时候发生过的趣事,聊一聊我的大学生活。他们总是我忠实的小听众,竖着耳朵听完后给我抛过来一堆问题,我总是耐心地解答这群小听众的问题。在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中,聆听他们在牧区的生活,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更感受到三江源的风土人情。

  一次课间,有个孩子在聊天时哭了起来,原来他想家了。他的家在千里之外,只有放假才能回。一想到这些孩子们与父母一别就是半年,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我的心情总是五味陈杂。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传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陪伴与温暖。我轻轻拍打着哭泣的孩子的后背,告诉他:“老师还在身边呢,有啥想倾诉的就找‘轩哥’,我一直都在你们身边呀。”

  之后,除了日常教学以外,我也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孩子们的关怀照顾中。定时参与班级的主题班会,分享关于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在检查宿舍时,帮助孩子们整理内务、搬运行李,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缓解思乡之情;共同参与爱国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参观红军旧址,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与孩子们一同感悟革命精神;在疫情阴霾笼罩时,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坚守岗位,在寒天雪地中听见学生关切时,可以骄傲地说出:“不用担心老师,我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快安心学习去吧!”

  不知不觉,支教生活已经过半,无数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是灿烂的笑容,是满腔的感动。新的学期里,我要继续扎进这段弥足珍贵的支教生活,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与孩子们一同不断耕耘再绽放。

  (作者:黄睿轩,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现服务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