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享受被需要的快乐

 

2016-09-06 10:3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勉励青年一代“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这是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希冀,也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变的诺言。2015年7月底,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邓彦宇、陈丽两位队员依依作别华农母校,怀揣一腔奉献西部的赤诚,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学支教。

  时至今日,一年支教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的基层历练,有收获,有触动,有认知:

  用一年不长不短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这是我们加入支教团之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看似普通但又意味深长。这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便是支教事。爱心、奉献,不求回报,讲求付出,从中收获快乐,这是我们每一位支教团人共同的理想和心愿。对我们三人而言,很荣幸接起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爱心接力棒,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个爱心接力棒传递者,因为我们代表的是志愿者,代表的是华中农业大学。来到箐山村,我们就以饱满的热情奉献着我们的全部。

  教学上,我们竭尽全力把学到的点点滴滴教授给学生,哪怕是些许知识、些许逻辑、抑或是些许思想。让他们力争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东西,走出大山。这一年,我们竭尽所能,做到这些,我想这一年我们定当终身难忘,“支教”这件事定会让我自豪一生。

  箐山缺什么也不缺热情

  去年八月,初次踏进这片土地,我们就下定决心,用汗水见证成长,用奉献丈量价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箐山人火辣辣的热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周边村民,他们对我可以说是坦诚相待,这一点让我们感触颇深。还记得刚到学校,就受到学校周边邻居的热烈欢迎,又是帮忙安排住宿,又是急着张罗我们吃饭,而后也有人专门带领我们熟悉学校及周边环境。除此之外,当学生和我们熟悉后,周末也会热心主动地找我们玩耍,老师学生亦师亦友。当然,周边村民知道我们是支教老师时,也很热情主动地邀请我们做客,百般客气。因为他们希望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知识,给箐山带来希望。所有这些都是箐山人浓浓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的决心。

  在被需要中享受快乐

  大山里条件不好,人们生活也差,百分之三十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基础薄弱。但我们可以快乐的在那里生活,因为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被需要。那里的老师是全能的,今年可以教数学,也许明年就可以教美术抑或是音乐。自然而然,我们的到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高材生”,我们可以去教授任何一个科目。我们承担了全校的英语教学且均担任中高年级(四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尽管教学任务重,作为新老师又经验不足,但为了孩子们,我们会去认真的学习、摸索,争取将理论知识进行转换与拓展。当然,学生在上课时也会认真听我们讲课,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发问。学生见我们从来都是“老师好”,上完课也不乏“老师再见”几个字,寥寥数语,我们找到了存在感。若孩子们遇到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也会主动的来找我们解决,这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什么是被需要”。

  支教的日子平凡但不平淡

  日子就像奔腾的溪流偶尔会有浪花的翻滚,又如夜晚的星空,总少不了繁星的点缀。如果说把我的支教生活比喻成那一条条崎岖坎坷的上学路,那么震撼的瞬间就是绽放在路边的一株株小野花,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