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9年至2010年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服务。
初识西藏是2009年年初的冬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拉萨玩。在那儿无非是看了些美景,逛了些寺庙,学了几句藏语,但对西藏这个地方却一直忘不了。
从小在上海长大,在学校之外,从未见过陌生人之间可以这样毫无戒备。那种“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的感觉,遇见了,才明白。我希望去了解他们,希望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藏族作家阿来说过:“在很多时候,西藏就是一个形容词化了的存在。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是一种神秘,对于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为什么西藏还是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呢?你去过了一些神山圣湖,去过了一些有名无名的寺院,旅程结束,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翻检影集,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一些自然给与的难以言明的内心震荡,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走进西藏。因为走进西藏,首先要走进的是西藏的人群,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与吾所见略同。
2009年7月25日,毕业没几天,我和十几名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同学一起坐火车到拉萨。在到自治区发改委的人事处报到之后,我被分配到经济体制改革处(后来改名叫政策法规处),与我同住的交大行政管理系的女孩被分至社会发展处。
经济体制改革处的职能是什么呢?我找到了关于我处职能的官方介绍: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制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工作通常分两种程序:若是上级下派之事,我们就把需要研究的体制改革、政策、法规发文件至自治区各个厅,他们写后我们汇总;若是委里的事,我们就书写文件,分发至相关处室,后者提出意见,我们汇总修改。最后全部送到委领导处请其提出意见再行修改。
拉萨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城市。我服务当年,最重大的事件是接待国家发改委政策法规司对盐业体制改革进行调研。座谈会主要讨论西藏自治区碘盐普及和质量监管情况。我了解到西藏盐业发展最大困境是碘盐运输不便:首先运到区门口难,因为西藏没有大规模盐场,小作坊被禁止,便只能靠周边省市援助;其次运到区内难,阿里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0.2人,全区有30%的村子未通公路,全靠政府调动车辆或是人力驮运。运输成本一高,碘盐价格上升,老百姓精打细算便难下购买决心,于是西藏成了全国碘盐普及率不达标的四个省市之一。最后总结出的解决方案是:一要政企分开,二要市场放开。其实统共就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工作,但若是在上海,参加一个与高层面对面的座谈会的机会却是委实罕有。这也是拉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