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仙境般云海的赞叹,初见延绵山脉的震撼,踏上圣域后的胸闷气短,米拉山口的晕头转向。巍巍高山下碧玉般的奔流,圣洁的雪河,开阔的峡谷,山脚上陡斜的草原,以及点缀其中的牦牛与炊烟袅袅的帐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难以忘怀!
2005年8月,我们进藏支教。作为中国一名注册青年志愿者,扎根在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带去活力,造化一方,意义非凡。志愿服务,是我这一年的忠诚信仰;除了追寻这难得而神圣的西藏之旅,更重要的是诚恳地面对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起早摸黑,五个班一个星期二十节课,一个月下来上近百节课,如果遇到三节连上,人便不免口干舌燥。在西藏,身体要承受最大的考验。我疲弱得抵受不住凛冽的寒风,屡次感冒,一个多月也无法痊愈,经常带着一把鼻涕去上课。有时也觉得自己真的坚持不住了。
这又如何?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和付出,无论如何都不能愧对学校的重托,每时每刻都不能不忘记自己是中大的学子。这一年,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时刻警醒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听着一句句深情贴心的话语,读懂了父老乡亲的无比信任与希望。面对这些,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在这些日子里,大家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希望彼此的努力能真正为学生带来爱心和温暖,希望大家的付出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西藏有七个广东那么大,林芝地区一中设在当地首府八一镇,校内很多学生都来自其他地区。即便住在周边的县、镇,返家也是近百公里的路程,所以这里过半是住校生。他们刚告别初中离别父母求学在外,无一例外地想家,面对着独立生活,学习压力、人际情感等问题。心理刺激让这里的一些学生时而突发“癔病”,休克,醒觉后的癫痫状态,四肢痉挛发硬。此时我只能暂停上课,找几个力气大的男生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把身体不受控制的发病学生抬到教室外。在安静通风的地方对其进行手脚按摩,并不断安慰。平日常跟这些容易情绪激动而发病的学生谈话,少不了耐心疏导。从成长的自立到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从坦然看待学习成绩,改进学习方法到同学之间相处的互助互爱。有时,还要用心良苦地“来硬的”——若教导不果,便根据老教师前辈们的经验,只能摇着牙关“恐吓”:“如果下次还因心理波动而犯病,就不让你考试!要你退学!” 其实,都是为了不让他们将心理波动当成一种习惯,或借此假装生病而逃课。这一招还算灵,大多犯病的学生在“软硬兼施”的开导下,心理素质得到强化,犯病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学生在课余生活里因孤僻自闭等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尽量多地举行一些有益的群体活动,比如在自治区的节日假期里为住校生举办校园游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