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长的时间,换一生难忘的回忆。”我想自己当初或许就是为这句话所动,选择了支教,选择了西藏,一年的时间,收获了喜悦、辛酸、感动、经历和成长。2005年8月20日我们一行七人首次踏上了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广袤、洁净、壮阔是我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
初到拉萨,我们马不停蹄的往林芝赶,只是在车窗里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布达拉宫,在夕阳的照耀下它显的如此庄严,再后来的6、7个小时里我们就在不停的跟高原反应斗争。因为长途奔袭的疲惫,因为一路上没吃东西,几乎所有人的反映都很严重,米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的一张照片,记录了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最苍白的一张脸,然后就是不停的昏睡。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酥油茶、牛肉汤、饼子这些路边藏餐馆提供的最普通的食品是有非常好的补充能量,抵抗高原反应功效的,真后悔当初没有停下来享受一下美味的异域食品。因为路上下雨,到达林芝已经是深夜,清楚的记得那个时间:2005年8月20日晚上11:20。
林芝——西藏江南,婉约、幽雅
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称,她的美也宛如江南女子,窈窕淑女般。半山的浮云仿佛在脸庞轻轻的滑过,碧蓝的天空甚至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初来乍到,自己甚至感叹西藏竟然还有这么一片可以称之为秀美的世外桃源。休息调整了几天,我们便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我和支教团的队长被分到了林芝地委党校,学员大都在职多年,却多数底子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给平时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先后教授了两届中青班《市场经济学》的课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让学员们感到枯燥、难懂,在每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只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深他们的理解,争取做到深入浅出。一年的教学下来,让我深深感触到了西藏人才匮乏的现状,地直机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面的农牧区了。十年援藏国家为西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再加上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四条公路主动脉的修缮、青藏铁路的开通,老百姓的生活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靠外界的援助并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人才的缺失才是西藏发展最大的瓶颈,很多单位即便办公室里配备着电脑,也都只是一个摆设。在这样一个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又谈何容易,这需要国家的支持,各省市的援助,更加重要的是一批又一批甘愿来此奉献的热血青年。
朗县——不毛之地,荒凉、渴望
2005年12月,一次下乡宣讲的机会让我有幸来到了林芝地区比较贫穷的一个县-朗县。去之前已经有同事向我形容那是一个“一盏路灯可以照亮全城”的偏僻小镇,曾有一句顺口溜打趣的形容那里“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虽然已经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路上的情景还是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朗县不通柏油路,来回500多公里的国家二级沙石路面只能允许单车通行,道路的两旁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加上崎岖的弯道,荒凉的沙丘,上了车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师傅了。经过了差不多一天的跋涉,我们平安的来到了那个坐落在山沟沟里的县城。虽然近几年的援建已经让朗县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再加上当地的资源非常贫乏,仍然显得非常贫困。记得当时住在县城的一家宾馆,晚上睡觉的时候鞋带竟然被老鼠咬断了,第二天还打趣的跟当地的干部开玩笑说,怎么高原的老鼠口味都这么奇特。本次宣讲的内容以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行程安排的非常满,四天的时间里我们共进行了5场宣讲,其中包括三个不通柏油路的偏僻村落,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来到基层,有机会跟农牧民和乡镇的干部进行交流,他们听课的时候非常的专注,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的出那种渴望了解更多党和国家关于西藏今后发展政策的迫切心情。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西藏都是个圣洁的地方,在那一张张黝黑脸孔的背后不知蕴藏着多少神奇的故事,但是西藏也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里的人民质朴的脸颊也时常泛起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