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只是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一些过程。
从萌生了支教的念头,到递交了支教的申请书,是个反复思考的过程。这期间,中山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每个成员都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思量。我们不仅要思考一年支教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更要思考自己对于支教的意义,这是一次双向的选择。一年的时间对于受援地来说太短了,我们究竟能够为当地做些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这些事情?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该如何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同时,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来说,一年的时间却并不短暂,一年的支教虽然有着别样的收获,但也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些对我们人生同样重要的东西。其中究竟如何取舍,我想,这是每位有意支教的同学在递交申请书之前就应该考虑好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母校负责,更要对受援地的学生们负责。
从参加面试,到焦急的等待通知,是个在担心中等待的过程。接到团委老师的电话,得到了初步的资格,每个人在高兴的同时,心里却依然还有一些忧虑,因为还有体检这一关。那时,和大多数人一样,西藏对于我们还是一个既神秘向往又有所畏惧的地方,身体是否能适应那里的高原气候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即使体检的结果是合格的,担心也还是在继续,这种担心一直到踏上西藏的土地才真正消除。
最后一个学期,利用开学初的时间,我们经团委介绍联系了中大附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学实习,这是个为支教做准备的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现在看来这个过程使我们收获颇多,和学生的接触和相处也是十分愉快的。
然后,我们即将毕业。在这之前,我们见到了第六届支教团的师兄师姐,短短的一次会面,是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他们,我们对支教的了解更多了,支教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具体——它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
8月中旬,全国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全体成员聚集到了郑州大学。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是出征前的集训。在这里,全国各地的学子汇聚一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没有拘束,只有亲切。短短相聚之后,我们又各赴远方,真正开始一年支教的旅程。
8月20日,天刚拂晓,我们就离开了装载着沉沉回忆的郑州大学,搭上离开郑州的飞机,开始我们的进藏之旅。经过成都中转,下午2点多,我们到达了拉萨机场。当飞机还在机场上空盘旋的时候,我们就领略到了西藏的山高和天蓝,当然还有强烈的紫外线。未作停留,我们又坐上了开往林芝的汽车。离开拉萨,海拔开始升高,直到五千米的米拉山。在米拉山口,天空飘着小雨,山间充满云雾,风是冷的,人是累的,但内心仍然有着一丝喜悦。过了米拉山口,海拔开始下降,天也慢慢地黑了。一路上,山上的植被也慢慢从草地变成了森林,林芝越来越近了。晚上十一点多,我们早已疲惫不堪,睡眼惺忪中看到了林芝八一镇的点点灯光,大家顿时活跃起来——漫长的旅途终于要结束了。看到灯光,我们就仿佛看到了温暖的家——没错,这里就是我们这一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