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几年,再回校园,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充充电,而是源于多年来沉淀在心底的一些真实想法。
如果我说,我要同“藏独”势力作斗争您觉得可笑吗?如果我说我要为捍卫我的祖国领土完整而战您觉得是空话吗?但这就是我的信仰!十年里,我看到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新闻工作的艰巨性,内宣外宣的种种不足与困惑让我闹心。
这样,我自发地给自己“强行”树立了一个目标:作为一名扎根边疆的新闻工作者,我守土有责,对于我深深眷恋的土地,我一定要为她做些什么。做些什么?只要能“有点用”!
如愿以偿,2012年的金秋九月,我跨入具有龙头优势的人大新闻学院,师从郑保卫先生,开始了我的“释惑与升华”的学习之旅。
在本学期,我集中学习了郑老师两本著作——《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与《新闻理论新编》,得出一个感悟—真英雄,识天下大势并顺势而为。
通过学习可以说我受益匪浅,其原因有三:
1.帮助我构建了更为完善、更加扎实的新闻理论体系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一个牢靠的理论系统,我不认为在业务上能够真正有什么大作为。很多同行不乏精湛的业务,但是在前行中不具备完备的理论素养与理论系统,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栽了不该栽的跟头”,二是发现自己才枯思竭,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全部是吃了所谓“新闻有术无学”论的大亏。
这些同行误将新闻学同“无趣”、“无用”相挂钩,也误将“严肃”、“严谨”用“沉闷”、“僵硬”来替换。于是,轻视新闻学的重要性,只看重工作手段和技巧,这使得相当多的新闻工作者呈现出一种浮躁无根的状态,使得原本应该是严格、严肃、严谨的新闻工作被华丽、花哨、华而不实的“快餐技巧”所代替。
正如郑老师所言:学新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要掌握新闻学本身本质的东西,体现专业理念和新闻规律。郑老师的这两本著作理论完备、说服力强而不生硬,充分地传授了“根深才能叶茂”这个保持新闻工作生命力和活力的关键法宝。
2.帮助我开拓了更加宽广、更加包容的新闻学视野
在新闻学的领域中,郑老师从未要将“新闻学”独立地剥离出来,更不是要将新闻学抬高到凌驾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地位上去。我认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郑老师一直追求的新闻学气质,这同毛主席在文化系统中所提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闻学不是一家独大,更没有孤立和封闭的自我发展,它与其他各类学科融会贯通,有效融合。如果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形容的话,新闻学就是吸纳各学之所长,形成自身独特优势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其根本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今这个“记者公民”遍地的信息化社会中,新闻理论和新闻工作愈加体现出了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闻学重要,其他学科也很重要,这体现在新闻学无法替代其他学科的地位,其他学科也不能替代新闻学的地位。这恰恰是郑老师一贯坚持与提倡的新闻学态度:即,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让充满活力、光芒四射的新闻学向着光明前进,朝着辉煌迈进!
3.帮助我树立了更加坚定、更加明晰的新闻工作目标
基于上述两点,我可以深刻领悟到郑老师对新闻学呕心沥血的热爱和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苦用心。
大家都说:“郑保卫老师在保卫新闻学”,郑老师也在书中和其他的公开场合多次表明自己愿意以此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我深感荣幸,师从郑先生,居然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导师竟然如此地“不谋而合”!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始终认为自己坚持的目标是正确的,即便在大多数人眼中有些“曲高和寡”,甚至遭来非议,认为我这只是为了登上仕途谋取官位的一种投机表现。对这些,我都不为所动。正如我在开篇提到的,我坚持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是源于我对祖国这份深沉的热爱和责任感。
我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其他的专业和职业,我依然会用内心不变的原动力去争取为祖国做些“有点用”的事。
“良心”和“责任”,多么滚烫,这本应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与自身不可分离的,但却又有多少人迷失而不知所然!
郑师在著作中提到了自己三进人大的人生经历和美好回忆,我在阅读中真心感受到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力量,这是作为一名接近古稀之年的前辈给予晚辈人生道路上的谆谆指引。这种力量告诉我:这一辈子不能总为“自己”着急,当你切切实实地为“一些事”开始着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随之变得意义非凡。
所以,我更加坚定执着我的信念,紧跟郑老师“保卫新闻学”的步伐,用良心和责任无怨无悔地去“保卫西藏新闻工作”。在这期间迈出的每一步,我都要努力做到“有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