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有一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用理想的信念和生命的忠诚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今天有一群青年志愿者,在千里高原,茫茫雪域,舞动着青春的旋律,用激情和热血续写着一曲曲奉献之歌,而王海辉就是其中之一。
王海辉,1984年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美丽乡村,家中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妹妹。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欢乐而祥和。2002年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自己所喜爱的印刷美术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他放弃了在上海工作、发展的优越机会,毅然选择到西部去做一个志愿者。在西藏林芝两年志愿服务期间,两次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青年志愿者”、“林芝地区优秀青年志愿者”,2007年7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志愿服务时间到期后,他没有回上海发展,也放弃了留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留在西藏,痛并快乐的创业,成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留在西藏创业的第一人。
信念,源于苍白的美丽
2004年,学校安排暑期社会实践。王海辉经过认真考虑后,前往了云南永胜县,因为云南如诗如画的风景一直是他的向往,还有那丽江古城的吟唱一直在他的耳边回响。当他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时,立刻就被眼前的美丽和神奇而折服,但当他真正了解到当地农村的贫穷落后时,同样来自湘南农村的他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七尺男儿的泪水。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村民们对改变命运的祈求,都给他心灵以深深的震撼。他这时才感觉到,有些美丽,原来是这样的苍白无力。那时候,他的内心就燃起了一种渴望,决定毕业后要为这片沉重的土地作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正在那里做志愿服务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周水龙。并通过他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那萌动的情结又转变为“毕业后也来云南做志愿者”的誓言。回到上海后,冲动的情愫一直在他的内心深处燃烧,服务西部成为了他魂牵梦萦的愿望。后来在毕业填报服务志愿时他第一个志愿填的就是云南的一个乡小学的教师,但因专业不对口而不得不放弃。后来当校团委老师打电话说西藏的一个岗位跟他比较对口,问他是否愿意前往时,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就这样,为了一种坚定而恒久的信念,带着一腔热情,他踏上了雪域西藏的漫漫天路。
激情,在这里释放
到了西藏以后,经组织部门的安排,他服务于西藏《林芝报》社,服务期两年。
2005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各个地区和单位正在隆重举行庆祝活动,林芝也不例外。刚到单位报到,他便被安排参加“西藏四十大庆林芝地区图片展”的筹备工作,负责图片的拍摄、后期处理和布展工作。由于资料有限,为了全面反映西藏林芝在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变化,王海辉以一个初到西藏的参观者的身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尽可能的展现历史的真实发展历程。两个月内跑遍了林芝地区除墨脱县以外的其余6个县,除了两条主要干道外,他更多的是要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有时为了拍摄一张图片,常常要步行3、4个小时,两个月下来他记不清自己到底走了多少路,只记得自己曾经用了两天时间,到了一个叫阿拉唐(音译)的地方,那里的百姓曾经见过的最大领导是一个科级局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拍摄的上千张照片,生动记录了现代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很多都是从细微深处反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向世人展示了林芝山乡40年的历史巨变。
虽然在大学时王海辉曾担任过校宣传部部长,有过几次布展的经验,但这样的大展还是第一次。因此他丝毫不敢马虎,生怕出现一点纰漏。在图片处理和布展的时候,由于技术和人手的问题,负责图片处理的就他一个人,他经常是从第一天天亮忙到第二天天亮,有时实在太累了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同事看他太累,就跟他学习帮忙,就这样他才有机会趴在桌子上睡一小会儿,但又常常在酣睡中被叫醒,同事总是抱歉的说“真是不好意思又得把你叫醒,时间太紧了,这个地方你看怎么处理才恰当呢”。
当看着一幅幅自己精心拍摄、挑选的图片布置妥当,听到参观者的句句好评,他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那两个月,他整整瘦了7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