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的地方是江华县一中,很幸运,这里有一群优秀的中学生,为他们带来一些我们能教授的知识!因为升学压力,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一些选修或辅修的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所了解,制定好自己的求学目标并为之奋斗。
江华县是中南大学对口扶贫县,学校为此专门组建一支扶贫队伍常驻扎在江华,主要扶贫对象为江华县大圩镇。大圩镇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临近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因此,小镇也有小桂林的美誉!自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开始,中南大学各级领导纷纷来到这里调研,出谋划策,为了让这一片土地的百姓们能够脱贫致富一直努力着。2016年1月,我来到了大圩镇,深入田野调查,参观调研了一所坐落在高贫寒山区的小学。两岔河乡中心小学是一所生活条件简陋,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的学校。全校共有200名左右的学生,但只有十多名坚守在教学岗位的老师!在参观老师和学生的宿舍、食堂、教室,与中心校的校长交谈之后,我了解了这些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具体学习生活状况,第一次感觉到 “支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图为江华县两岔河乡中心小学简陋的食堂。周其杰 供图
听校长说,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这里的环境已经在逐步改善了,但是仍然跟城市里的学校没有办法比较!学生的宿舍很小,很旧,低年级的小朋友还要因为床铺不够而两个人睡在一张小床上。床与床之间的间隔仅仅能够让一个成年人侧着身子行走,房门是用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破旧的窗户好像被大风一吹就能散架似的!同学们的食堂是一间二十平米左右大小的屋子,里面很黑。在食堂大叔做好饭菜之后,同学们会在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口排队打饭,然后享用他们的“美餐”。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十分贫穷,因此,学校的伙食条件十分有限,每餐基本就只能有一道菜就着米饭 ,而且很少能够见到荤腥。无法想象全校200多个小朋友还有老师如何能在这么一座狭小食堂同时用餐,校长告诉我说,每当吃饭的时候学校非常热闹,因为食堂挤不下,很多小朋友都会端着碗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从食堂出来,我看到隔壁有两间锁着门的房间,我很好奇,不知道这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何不能把这两间也改成食堂,这样不更方便孩子们吃饭了吗?校长打开了门上的锁,带我进去,难为情的说道,这是我们的洗澡间……看到眼前阴暗漆黑的房间和布满青苔霉渍的墙壁,我很难把它与洗澡间联系在一起。我问道,这里没有淋浴花洒这样的设施,如何洗澡?校长指着安装在墙上离地面一米左右的水龙头说,我们这里条件简陋,孩子们都是提着桶接了热水兑冷水浇在身上洗。校长接着说道,孩子们生活条件是艰苦,但是最急需的还是任课教师啊,全校这么多学生,加学前班一共七个年级,可总共也就十多位老师,没有办法保证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参与到各式各样的课堂中去。
这次调研恰好是学生放假期间,因此我们没有能够看到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但是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倾听和感受,我暗自在内心深处许下一个承诺“我欠大山深处的孩子一次支教”!
很快,两个月过去了,一见到一起支教的战友,就是迫不及待的告诉他们我在大圩的所观所感。我们需要走上大山,走近山上的孩子,尽我们的努力为大山里的孩子多做点事情。为了迎合小朋友的兴趣,我们查阅资料,询问身边的小学教师,尽可能地了解现在的零零后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就这样,我们准备了几首歌,编排了两个简单的舞蹈,准备带给山上的孩子们上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
图为中南大学研支团成员在对口帮扶两岔河乡中心小学开展捐赠。周其杰供图
恰逢中南大学出版社知晓了大圩镇两岔河乡中心小学的情况,捐赠了一万册图书和一万元人民币用作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并派出慰问小组前往中心小学实地调研孩子们的所处环境。于是,我们跟着校出版社的领导、老师,一同踏上了上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