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李彦龙 通讯员潘君)11月3日,贵州黔南州三都县特殊教育学校7名聋哑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潘君老师的组织下,来到县城综合市场开展强化生活技能、培养自理能力的社会实践课。本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走进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潘君指导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在市场购买食材。陆文琪 摄
参加此次课程的7名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和发声障碍,他们来自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四班,由本次课程指导老师潘君带领前往有20分钟路程的三都县城。课程开始前,潘君首先用手语向学生说明此次课程的内容是购买制作馄饨的相关食材,同时她强调了购买食材时需要用到的语句和与他人沟通时的方式方法。由于学生们存在听力障碍,在购买食材时需要借助笔记本和笔来询问商品价格。虽然一开始有学生因为害羞、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购买,但在老师和朋友们的鼓励下都克服困难,勇敢地完成了购买任务。课程过程中,学生们在纸上认真写下想问的问题,耐心仔细地观察辨认购买细节,有时候会因为紧张而记错写错,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是开心的大笑起来。经过一个小时的实践,学生们买好了制作馄饨的相关食材,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如何购买商品的技能。课程结束后,潘君带领学生们回到学校,一起动手愉快地包馄饨、煮馄饨。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潘君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包饺子。陆文琪 摄
看着孩子们大口吃着自己购买、自己制作的馄饨,潘君不由自主地感慨,“特殊教育学校的理念就是学生能够学会生活,开展此次社会实践,就是为了在丰富学生们的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跟普通孩子一样开心、快乐的成长!”
据悉,潘君是武汉理工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三都服务队的成员,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位在特殊教育学校支教的老师。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用心教,认真学,特殊的孩子也可以不再特殊。下一步,潘君将充分利用“阳光第二课堂”教授孩子们缝纫等课程,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好的掌握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