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日子虽平凡,但不平淡,我用镜头记录着家访中所收获的感动与震撼。
中秋节的思念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箐山小学六年级学生王丽琼写的作文《中秋节的思念》。
刘大鹏供图
近日,在我支教的班里有个孩子写了篇题目为《中秋节的思念》的作文。写这篇作文的孩子叫王丽琼,一名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箐山小学六年级的彝族姑娘。中秋节本应是阖家团聚的日子,而命运却残忍地让这位小女孩与母亲阴阳相隔。庆幸的是,丽琼有着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坚强与乐观。四岁那年,母亲离世,父亲再婚却无力承担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尽管丽琼现在寄宿在姐姐家,但是她依旧缺乏关爱。在毕节,像丽琼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老师,我爸爸妈妈跑了......”
图为在家访现场三个小孩围着火炉烤火。刘大鹏供图
“老师,我爸爸妈妈都跑了......我弟弟学前班,妹妹上一年级,爸爸去福建打工了,联系不上了,国庆节放假第二天一早起来,妈妈也找不到了......家里没有油了,我们这几天都是只吃米饭......”10月12日中午,三年级的一个学生带着哭腔跟我说。没来得及细问,我立刻向学校汇报,学校也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家访。
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帮助下,兄妹三人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刘大鹏供图
家访结束后,学校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做了汇报,最终决定:10月13日将三个小孩接来学校,并由学校负责三个小孩在校期间的衣食起居。面对不幸,孩子能够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大胆地求助学校,我们为孩子有这样的勇气而庆幸;学校在得知情况后,勇于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政府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决策,我们为学校和政府点赞!然而,未来的日子还有很长,三个小孩却失去了该有的母爱和父爱。
茫茫乌蒙山,可曾见孩子们的穷与苦
家访留守儿童,跋涉两个小时山路终于找到了学生的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想象现实中依旧存在着如此真实的贫困。泥泞的山路,生平只走过这么一次,而孩子们却从出生到现在都是走着这样的路上;破旧的茅草屋,似乎看到了只有在书本上才会看到的如同非洲难民的狭小肮脏的窝棚。庆幸的是,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依然有着读书的机会,能读书必然是一种幸运,即使每天有着需要跋涉两个小时才能保证不迟到的酸楚。
结语:
孩子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我没有把他们的苦难作为谈资吹嘘的资本,但个人认为有将学生的生存状况告诉大家的责任与义务。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也一直很茫然自己到底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但是支教让我体会到了很多的酸甜苦辣,目睹了很多的心酸与感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故事,同一个我,作为老师,作为朋友,作为哥哥,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成长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也需要很多的努力。我能做的微不足道,只希望我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能指引他们勇敢大步去寻找自己的美好人生。(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刘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