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深处风尘仆仆地走来,24岁的研究生赵芸逸又一次回到了聚光灯下。
从辍学救母到卖蜂蜜凑学费、筹建老年儿童活动中心,赵芸逸一次次被各方关注,被人们称为“蜂蜜男孩”。
今晚,这个从农家走出的朴实小伙,出现在央视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舞台上。
这一次,是因为赵芸逸在湖北恩施官店镇摩峰小学开办的网络学堂,在山区孩子与外面世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在鄂西南大山深处,孩子们想象中的世界像天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在这里,开学时连课本都很难及时送达,学生们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县城。
2014年7月,赵芸逸从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主动加入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队,来到摩峰小学。
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他,看到大山里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难受”。
一个让人心酸的细节是,在四年级英语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单词“Hamburger”意为“汉堡包”,引发学生种种追问,“老师,汉堡包什么样子?汉堡包是什么味道?”“汉堡包怎么做?”
要“给孩子们撑开一扇向外眺望的窗”。赵芸逸和自己的小团队想到利用网络,每半个月邀请一名专家或高校师生,给孩子们讲课,他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为“阡陌学堂”。
阡陌,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赵芸逸希望,网络课堂能够为孩子们成长提供多条路径,从起初为了提升趣味性,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到现在慢慢补足知识性,吸引学生的手段变成常规性的教学方式。
起初,为了邀请一个嘉宾,他们要打数十个电话,发几十条短信,后来渐渐顺利起来,还请到院士专门为大山里的孩子上过课。而今,已发展成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师生的“阡陌上行”公益团队。
每周一次的“网络课堂”授课内容,从植物辨识、音乐鉴赏、绘画、心理辅导一直延伸到农业现代科技、食品安全知识。开办18期以来,“阡陌学堂”受到孩子们热捧,上课时,一间教室常常被围个里三层外三层。
让赵芸逸欣慰的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会在本子上记下疑惑的问题,等着每周四下午的学堂开课,向“屏幕上的老师”提问。
在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推开知识之窗的过程中,赵芸逸的团队同时也在播撒心灵的阳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树为什么会结果子吗?因为它们一直在努力接受阳光和雨露,一直很努力地让自己成长。”在课程的最后,有队友常常借植物的成长鼓励山里的孩子们。
2015年,在央视网络春晚的现场,赵芸逸曾带着10个三年级学生为全国观众还原“阡陌学堂”。
节目播放时,赵芸逸还特意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提醒他看电视,“我要告诉爸爸,你瞧,你儿子没有‘误人子弟’!我的学生,上电视了。”
一年前,赵芸逸报名支教时,父亲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好不容易从大山里走出来了,怎么能又回去。”
但曾经因为家庭困难,“耽误”过赵芸逸学习的父亲心存内疚,最终松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