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缘分,那自从踏上贵州的土地,这个缘分就已被播种;如果说陪伴是一种缘分,在大石小学朝夕相处的365天里,这个缘份早已生根发芽;如果给离别一个定义,它也是一种缘分,当与贵州挥手,与孩子们告别的时候,这个缘分所带来的牵挂和留念便开始连绵不绝。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安玥琪与学生们一起走山路。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2004年,一篇名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徐本禹用“一滴水”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自此,非洲支教、义卖火炬赈灾、关注山区学校发展,他将志愿服务当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盏明灯,点亮了深山孩子的求学路;也是这盏明灯,指引着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们勇往直前。十年之光依旧,志愿之路怎会停止?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志愿服务的后继力量,不断的为贵州山区学校输送着支教血液。教师年年更迭,城市与大山的距离,却无法阻挡他们回来看看的决心。
华中农业大学第三届“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磊与收到中南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王芳合影。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似乎很多支教老师都和孩子们们有个约定,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更久。周磊是华中农业大学第三届“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他和毕业班学生就有一个甜蜜的六年之约。而今,他重回大石,看望刚刚结束了高考的孩子们。一位名叫王芳的女生不负众望,被中南民族大学录取,周磊师兄仔细审视着录取通知书,哽咽的竟说不出话来。“最美志愿者”安玥琪和她的孩子们也有一个“一年之约”,今年安玥琪曾教的五年级孩子已经小学毕业了,还有三个上了县里不错的中学,她与当届的队长张贵礼要一起去看看孩子们。近五个小时的山路,挨家挨户的走访,她不仅仅送去了自己精挑细选的书籍,更送去了温暖和叮咛。不仅长时间的离别惹惆怅,就连刚刚离开大石小学的第九届支教团的成员们也千百个不放心,毕业班的班主任孙小雯老师视频询问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并嘱咐他们上初中后要学会自我约束。曹玉宝老师更是自己拿出了600元钱,给考试优异毕业生作为生活补贴。点滴的行为,却承载了志愿者对这片土地、这所学校、这群孩子满满的爱。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孙小雯通过视频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尽管“遇见—陪伴—离别”工程式的轮转十年未变,大石希望小学依旧像山里的淳朴村民,年复一年的做着迎接和送别的工作,然而,“老一辈走,新一辈来”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传承不止于此,一年的相处,注定了志愿者与学生永远的情谊。“扎根一年,牵念一生”,这才是志愿传承的真正内涵!(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