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李彦龙 通讯员韩磊)“我们即将到访的是王俊杰小朋友家。往届支教团的韦老师还曾带着这个孩子去贵阳看过腿呢!不知道现在恢复的怎么样了。”大石希望小学的王校长向随行的支教老师解释道。8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分队在大水乡政府和大石村委会的带领下,踏上了筹备已久的家访之路。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分队成员走在家访路上。韩磊 摄
沿着弯陡的山路,踏着裸露的泥土,一支蓝色的队伍在山间穿梭,让寂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大石希望小学的学生,小部分属于学龄前孩童。在走访前期,支教团成员通过向社会募集的方式获取爱心物资,并对孩子的信息进行整合,根据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为他们选搭了合适的衣服、书籍和学习用品等。
当支教团成员满怀信心与孩子们互动的时候,很多孩子选择了沉默和躲避。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面对孩子们冷淡的回应,他们并没有放弃,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渐渐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尽管腼腆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中,但在这群近30名的留守儿童中,也不乏几个活泼好动、不认生的的孩子。即将就读二年级的小朋友王艺松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小男孩一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跑了出来,热情地和支教团成员们聊了起来,俨然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还有一个小女孩,尽管独自一人在家,在认真做暑假作业。她一句句稚嫩的话语——“老师好”、“老师请坐”、“老师再见”,温暖了支教团成员的心。没有贵重的礼物,他们将随身携带的糖果分享给孩子们,希望他们收获更加甜蜜的未来。
收到新书的孩子正在给老师们读文章。韩磊 摄
如果说走进孩子需要耐心,那么探访孤寡老人更需要勇气。布满苔藓的茅草屋、时亮时灭的灯光和烧着草豆的土锅,让支教团成员的心都揪了起来。支教团成员与村支书高崇树一起一一为空巢老人送上衣物,嘘寒问暖,了解其生活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老人们感受到村领导和志愿者的关心,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言语中一句句的“对不起”不知道饱含了多少感激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