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云 >> 西部明星 >> 正文

付辉平:我和兵团约今生

 

2014-03-17 15:0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延兵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李延兵 通讯员田华)“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

   我是一名兵团人,我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祖国最西北边境的兵团第十师。

  我叫付辉平,今年30岁。2005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兵团十师186团志愿服务后留在了当地,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住建局副局长职务。

  我出生在内地,长大在学校,成长却在兵团。为什么这么说呢?

  得从我大学毕业时说起。那是2005年,“西部计划”的浪潮使大学校园不平静起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耳边回响,支援西部,实现中国梦的激情在我胸中燃烧了起来。

  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我解除了与一家央企早已签订的劳动协议,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西部志愿者。

  我与河北的156名志愿者一起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新疆,按照我的意愿,被分配到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兵团十师186团。

  到这里后,我才发现环境和条件比我想象的更艰苦。这里中哈边境一线,与哈萨克斯坦仅一河之隔。气候恶劣、条件艰苦,七、八级大风说来就来。夏秋季沙尘暴肆虐,冬春季闹海风猖狂。

  一下子从繁华大城市来到这极北之地,我觉得仿佛到了路尽头、天之涯。

  我不敢相信这里能生活人,但事实告诉我:186团的2800多名干部群众已经在这里戍边守土,整整生活了50周年。“在这里生活就是一种奉献!”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涵义。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诺亚堡民兵哨所墙壁上的这几句话,就是团场人最恰当的写实。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兵团三代军垦人的奉献格言让我心灵震撼!为了国家边境安定,为了民族团结和谐,兵团几代人都默默地守在了边境线上……

  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兵,这就是兵团。以前不知道兵团,现在走进了兵团,认识了兵团。

  登上瞭望塔,看着铁丝网,抚摸着界碑,我感受到了兵团人的那种责任,那种担当,那种精神。

  在186团,我被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基建科。受领导、同事们的带动和影响,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拼搏奉献,学会了任劳任怨。

  工作性质使得我们经常到野外测量和勘察,风餐露宿,晚上回来还要加班加点,汇总数据。这些本来很苦很累的工作,跟他们在一起竟然变成了快乐。

  快乐激发了干劲。两年中,我们完成了团场防风固沙林工程的历次测量工作和各类渠道、管道的各项改扩建测量等多个重大项目和基础工程的测量工作任务。这些本来是很大的成绩,跟他们在一起却让我明白了这只是起点的道理。

  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奉献。看到团场缺乏电脑维护人员,我便主动当起义务维护员。

  跟他们在一起,我充满了爱心。186团中学四年级学生张梦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境困难,我便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拿出一点钱来资助她上学。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兵团人特有的精神。正是跟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在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下,我在工作不断成长,在历练中不断成熟。

  时光荏苒,两年的服务期转瞬即至。2007年5月。由于对家乡的留恋,对父母亲人的思恋,我决定带着在兵团学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回南方工作。然而,面对团领导和一起共事两年的同事们的挽留,我为难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