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1 11: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延兵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志愿者。两年前,他怀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青春壮志和在西部基层建功立业的美好憧憬,踌躇满志,毅然选择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两年来,他默默地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志愿精神,用真情为群众服好务;两年来,他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志愿者津贴中拿出200元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收获了不平凡的感动与快乐。他就是我的同事杜伟,一名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现任哈巴河县人民法院执行庭书记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哈巴河县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
牢记使命讲奉献 本职岗位树形象
2009年8月,刚刚结束大学生活的杜伟报名参加了西部志愿者计划,从几千公里远的河南来到了新疆,被分配到哈巴河县人民法院工作。
刚到法院,杜伟被分到立案庭,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他深知立案窗口是展示法院形象的重要场所,来不得半点马虎,他总是保持着笑容,耐心、和蔼、细致地为当事人提供立案服务,他的良好态度亦赢得了同事和当事人的赞许与好评。2009年11月,哈巴河县天气异常寒冷。一周内,连降几场暴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通往乡村的道路,交通一度陷入瘫痪。一起案件即将开庭,可是法律文书还没有送到当事人手中,杜伟心急如焚,每天总会打三四次电话向交通部门问询路况。三天后,终于得知通往乡村的道路打通,于是他和一名干警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前往距离县城40公里外的萨尔布拉克乡送达法律文书。道路虽然打通,但在坑洼不平的雪地上行驶却是异常的艰难,原本半个小时的车程在这样的路况下却要跑几个小时。经过一路的颠簸,傍晚时分才到达当事人家中。杜伟这才松了一口气,顾不上寒冷与疲劳,将法律文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中,之后又马不停蹄驱车往县城赶。此时天色已晚,路面颠簸难行,行驶中的警车突然失去控制,360度滑行后掉下路基,所幸同行的都没有受伤,一场虚惊,回到县城已是晚上10点。
2011年6月,在我院三级专网建设中,由于没有专职的网管员,杜伟有这方面的专长,再加之自已的好学钻研,网管工作压在杜伟身上,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他毫无怨言,加班加点,积极协助技术人员投入到三级专网建设工作中,布网线、安装水晶头,重复的动作不知做了多少次。由于长时间的捋网线,杜伟的手指肿了,大家让他不要干了,他总是抿嘴一笑,手头的活却不曾停。三级专网投入运用后,按照高院要求,2010年的所有案件信息要全部补录,2011年新收案件电子信息又要及时录入,杜伟又与同事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案件电子信息录入中。那段时间,深夜时,法院办公楼里灯火通明,为了能按时完成信息录入工作,杜伟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困了就泡杯咖啡解困,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休息片刻接着干。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大家干劲十足,仅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上千件案件的电子档案信息录入工作,我院电子信息录入工作受到了上级好评。
有人比喻:审判法官像是赛场上的裁判员,要做到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正确执法;而执行法官则像是在猎场上的猎人,要勇敢机敏,主动捕获猎物。 这个比喻很恰当地反映了当前执行工作的现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执行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被执行人难找,执行的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2011年8月,杜伟被调整到执行庭工作。执行工作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与各种各样的行业打交道,这就需要丰富的知识面。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杜伟抓住一切时机,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通过勤奋学习,综合素质有了很快提高。有些人认为,执行工作简单,就是向人要帐,而杜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 “要帐”有要帐的“理论”,要帐是对一名执行庭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高与低的检验,绝不是一句“要帐”就能概括得了的。
2011年8月,恰逢执行庭组织开展治理“老赖”专项活动。那段日子,杜伟随同执行法官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到乡村“蹲点”执行案件。有时,为了等“老赖”的现身,他和同事会一直守到深夜两三点钟,第二天又投入到其它案件的执行中。在执行庭工作的八个多月,杜伟协助执行和独立执行案件74件,下乡执行案件80余次,送达法律文书上百次,前往银行查询、划拨、冻结当事人的存款80余次,共执行到案款35万余元,执行标的到位率为100%。
他常说:“每次帮助执行人讨回案款,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即使付出再多的艰辛,我都感到值了”
爱心助学暖人心 遍洒阳光满课堂
生活中,有一种爱心叫奉献,有一种爱心叫无私,有一种爱心叫博大,有一种爱心叫献身。“帮助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应尽的义务。”杜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12月,在团县委组织开展爱心帮扶工作中,杜伟得知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家境贫寒,即将面临着辍学。几天后,杜伟来到这位学生就读的学校,找到了班主任了解情况。那天,他见到了这位15岁的初中生李敏,看着腼腆、稚嫩的小姑娘,他动情地说:“小时候,我也面临着失学,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才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所以你放心,以后我会帮你,圆你读书梦,你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对社会有用的,回报社会。”听到杜伟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语,小姑娘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因为她知道自己又可以背着书包上学了。
2009年12月20日,这是一个让李敏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她收到了杜伟亲手交给她的第一笔资助款200元。接过这饱含爱心的200元钱,李敏忍不住哭出了声,杜伟安慰道:“不要哭,以后你就是我的妹妹,有啥难事你就找我。”当即把电话留给了小姑娘。其实,他一人在外,没有额外收入,每月仅有1300元的大学志愿都津贴,除去日常生活花销外就所剩无几了,每月拿出200元对杜伟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数目。他省吃俭用,每月200元资助款准时送到李敏手中,雷打不动。除此之外,他还时常给李敏购买学习书籍、学习用具等,还发动其他志愿者参与帮扶李敏,并不定期去做爱心家教。聪明懂事的李敏在班上学习更加用功,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一两点,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早晨7点钟便起床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6月,李敏在全县中考中,考出全县第五名的好成绩,看到这,杜伟欣慰的笑了。家里人对杜伟的义举更是感激不尽,小李敏的妈妈,多次邀请他到家中吃个便饭,但都被杜伟婉言谢绝了,他怕给李敏的家里添麻烦。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志愿者加入了帮扶贫困学生的爱心活动中,有的志愿者给贫困学生送去了各种学习用品,有的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贫困生,一场志愿者爱心服务在延续,一股股暖流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流淌……
两年来,通过助学志愿活动,杜伟与李敏结下了深厚的兄妹情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圆了一个贫困学生上学的夙愿,也使他的人生更加绚丽和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付出,让他的生活满是感动;坚持,让他的生活满是快乐。志愿者的经历,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将永远珍藏在他的青春档案里。
杜伟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到贫困户家中送去生活必需品,清扫居民区垃圾,参加环保、法律知识宣传等等,一桩桩,一件件,至今还清晰地印刻在杜伟的脑海中……
每次志愿服务期限到来,杜伟都毅然选择了留下,很多志愿者不理解,都会向他投去质疑的目光。只有杜伟心里明白,他为什么选择留下。因为,他知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行动是对它最好的诠释。一直以来,杜伟以“胸怀祖国、关注社会、心系基层、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出发点,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嘱托和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誓言,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西部大学生志愿者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风貌。
我们为有这样的志愿者感到骄傲;我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荣幸。是他向我们诠释了80后肩上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是他让我们懂得了爱心的弥足珍贵;是他为我们做出了司法为民的榜样与示范。 (哈巴河县人民法院通讯员 白贵云)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