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安徽大学研支团三年接力为贫困生打开一扇窗

 

2016-07-15 15:24: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彦龙

  时值重庆多雨季节,早上5点多,下了一夜的雨还未停歇,安徽大学研究生唐磊已经起床开始收拾行李。在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就要结束。这一天,唐磊和他的5名同伴即将踏上归程。

  唐磊将孩子们制作的小礼物一件件整齐地放在行李箱里,箱子被装得满满当当。唐磊说,他的心也好像箱子一样,“空空地来,满满地走”。

  丰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安徽大学在这里启动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并将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设为定点帮扶对象。3年来,学校共计选拔26名学生前往职教中心义务任教。唐磊他们走后,第四届成员将很快“接棒”。

  遵循着中国多数贫困县城的生存法则,丰都县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近七成为留守青少年或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温暖,他们往往有着叛逆孤僻的性格。抽烟、打架、网瘾,对他们来讲,不算新鲜事。

  “陈大国是我带的这群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从小父母离异,寄宿在叔叔家,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但对待学习的态度很消极,沉迷网络是他最大的问题。”作为班主任,第一届支教团成员杨文娟在学生身上要付出比其他成员更多的心力。

  在这些敏感的孩子们面前,杨文娟一举一动都要仔细斟酌。她多方了解陈大国的情况,得知他是个热心肠,为人仗义、乐于助人。抓住这些闪光点,杨文娟如获至宝。

  一次班会课上,杨文娟安排陈大国当班长,她至今都还记得,当时陈大国脸上惊愕又兴奋的复杂表情。“我原本以为在这所学校里,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杨老师让我当班长,使我第一次有了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她的信任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大国倍感温暖。

  当班长之后,陈大国像是变了个人。网吧很少去了,班级活动中经常看见他的身影。那一年的期末考试,曾经的问题少年陈大国成了全班第一,如今,他的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

  陈大国的故事不是个例。在第二届支教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当年高考,学校半数以上的学生超过本科线,其中学生田瑶更是获得丰都县语文单科第一名。校长刘勇说:“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绩。”

  “人这一生有太多的时间都被浪费了,我只想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做一件到老去后仍会骄傲的事情。”这是第三届支教团成员周家如参与活动的初衷,“每个学生都像一本书,多一点深入阅读才能看见他们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

  冬冬(化名)是周家如带的200多名学生中很不起眼的一个。课堂上,他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总是静静地坐在班级后排的角落里。

  那一天,周家如正在给学生解读《母亲》这篇课文,讲到动情处,她看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大男孩红了眼睛,低下头默默用袖角擦着眼泪。

  当时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周家如“心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般”。课后,周家如把冬冬叫到办公室。面对周家如的关怀,冬冬打开了不为人知的心结。

  原来,冬冬的爸爸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后来妈妈抛弃家庭出走,至今杳无音信。自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冬冬,害怕被同学知道而受到歧视,一直自我封闭。

  周家如拉起冬冬的手,鼓励他不能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告诉冬冬,每个人都有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还送给他一本《我与地坛》。

  此后,周家如经常找冬冬谈心,原本沉默木讷的他逐渐开朗起来。在日记里,冬冬这样写道:“周老师就好像上天派来的天使,带给我久违的开心与快乐……开朗的她让我明白沉默和自闭不是应对难题的办法,不断充实内心、获取向上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就这样,一颗颗沉睡的心被唤醒,一届届传递温暖的接力在继续。如今,支教团队后备成员已达300多人。

  “在我们朝夕相伴的一年里,我曾经为他们相对闭塞的世界打开一扇窗,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还很大、人生有无数种可能,当下即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时刻,这已足矣。”一名支教团团员写道。(见习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郑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