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调皮捣蛋的孩子让我又爱又恨

 

2017-03-14 10: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是时候提笔写写这段时间的故事了,今天我们不谈理想和信仰,不谈生活条件粗茶淡饭云云,这么安静的夜晚,我想跟你聊聊孩子们的故事。

  2015年的9月,我报名参加了太原理工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且很幸运地通过了选拔成为了支教团的一员。

  2016年的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我来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时常觉得自己愧对这个称号),担任初一4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及其他。非师范出身的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一上来就担任主课教学这让我压力很大,以至于开学前几天就连睡梦里自己都在模拟演练该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好在开学初几天的军训,给了我一些时间去和孩子们相处和了解,他们都是那么小的一只只,还没有褪去小学生的稚嫩,宽大的校服套在身上愈发显得瘦小了,却遮挡不住他们倔强地呐喊我要长大的心声,踏着整齐地步伐,用力地喊着一二三四。看着这些可爱的笑脸,我好像没有那么紧张了,甚至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同他们一样做的很好。哈哈, 我已经记不得开学第一课自己是怎么上下来的了,磕磕巴巴?语无伦次?不过现在面对几个班的学生已经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带给我力量。

  来到民中之后,当地的老师们和我们讲,这里的孩子基础差,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慢慢讲要反复讲。当时我还心存疑惑,再差能有多差?在教了一段时间数学课后,我才明白孩子们的基础是真的很差,虽然已经升入初中,但大多数的孩子还算不清楚加减乘除。通常,如果要讲一个知识点就要重新复习甚至学习上一学段学过的知识。我想,发生这样的情况大概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父母不重视教育的话,孩子自己也意识不到上学受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言传身教。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一学期初,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分组前往未报到的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希望能找回这些流失的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些辍学的孩子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去清真寺里念经,亦或是准备结婚成家了,这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看到这样的结果真的很让人心痛。孩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他们本该得到最好的教育。

  我们这些外来的志愿者,又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里的孩子比较顽劣,这里的孩子更贴心。

  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臭小子,让我又爱又恨。A学生有时候课上捣乱,我把他教育了一通,双方互看对方“不顺眼”,下课后,他又悄悄蹭到我跟前,帮我把刚收上来的作业本一本一本翻到要批改的那一页,边翻还边给我一张臭脸,就是这样别扭地性格,一下子就融化了我,孩子就是孩子,很调皮,也很可爱。

  这小子臭屁吗?还有比他更臭屁的。B学生典型的冷傲性,平时话少,单独教他做题的时候也不会跟我讲一句话,慢慢地时间久了我俩都互相习惯了这种我可劲教、他沉默不语的相处模式,突然有一天放学,他敲门走进我的办公室,默默地放下一张手工自制的感谢信,然后转身走了,依旧是那么冷傲。当我打开信以后,差点都泪奔了,这孩子写了满满一页。虽然他不说,但是他懂,我也懂。

  我这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特别容易紧张,轮到我讲公开课的那天,上课前我站在教室门外,紧张得手心都在出汗,孩子们坐在教室里面偷偷地望着门外的我,还偷偷的向我竖起大拇指,给我鼓气加油,一下子我放轻松了很多。在上公开课时,看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讲话也磕磕绊绊,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一节公开课不是对我一个人的考验,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公共课,他们也会害怕,也会紧张。可爱如他们,即使自己很紧张也时刻不忘记给他们这个年轻老师鼓气,而我却只顾着自己的感受,没能好好鼓励鼓励这些孩子。这是他们第二次给予我力量,陪我共渡难关。

  一年的支教生活已过半,孩子们实在是带给我太多的感动,记在心里,一一讲不出。每当看到他们睁大眼睛很专注地望着我的时候,我便会觉得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孩子们的明天。自己年少成长时,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受到老师的影响,遇到一个好老师,受益终生。我经常反问自己,我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提升他们的成绩?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带来不一样的世界?其实能陪着他们成长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

  师生之间也会怄气,我也会生气孩子们不好好听课,生气他们不认真完成作业,生气他们浪费了高贵的时间。那天课上,孩子们集体向我道歉,并表示他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听着他们稚嫩的声音,我没有抬头看他们,转身面向黑板,开始写板书,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我不能让他们看见我的眼泪,我的学生是这么的可爱,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或许,我能量微弱,作用很小,但是只要帮助到了哪怕是一个孩子,付出就是有意义的。(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王舒漫)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