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09:46:00 来源: 中华儿女
2017年五四前夕,共青团中央发布“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名单,共青团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团支部荣列其中。这支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山区接力支教帮扶18年的青年支教团,将光荣的名字刻入青年志愿服务的历史。
时光回溯,1999年,第二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正式来到四川昭觉,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此后,一批又一批浙大青年学子来到这里,至今未曾间断。18年间,还陆续增设了湄潭、景东两个支教地,他们自觉奉献、砥砺心志、开拓创新、凝聚爱心、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投身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
青春黄丝带-研究生支教团“千人圆梦”助学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支教团团员在一线课堂支教、到村里调研乡情、为当地扶贫募捐、建立科学帮扶体系,正如浙大支教团团歌所唱,“你我的爱温暖了祖国的西部,流过汗,流过泪,留下了幸福,我们用微笑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他们把实实在在的精准帮助、朝向明天的希望和一生的牵挂播撒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
扶智育人——在祖国西部践行志愿精神
昭觉,在彝语中意为“山鹰的坝子”,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是浙大支教团选定的第一个支教点。这个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城,风景秀美,离天空似乎只有咫尺之遥,山中春来时,绚烂的索玛花令人心醉流连。然而,这里的生活却远非花儿般灿烂。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1956年经过民主改革运动,才完成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昭觉平均海拔两千多米,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冬天更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
1999年9月,新学年伊始,第二届浙大支教团就在这里开启了扶贫接力支教之旅。支教的生活并非想象的充满诗意与浪漫,在第四届支教团团长宋冰晨的记忆中,“县城常年气温偏低,基本上感受不到夏季的存在,经过6、7、8三个月相对较热的季节之后,就进入了初冬。”他也在家访中看到令人心痛的贫困——房子全是用泥砌成的,屋里满都是灰尘,黑压压的一片,只有一个天窗射进一道阳光。“我一进屋,吓得屋里的鸡和猫连飞带跑往外窜。屋里有一张床,全家五六口人就住在这同一张床上。当地人习惯往地上坐,所以我也直接坐下来,可学生还是给我从邻居家拿了一张拳头高的板凳。屋外就是猪圈,两只大猪和十几只小猪在熟睡,气味一阵阵地飘进屋内。”不过,一届届团员克服了这些,全身心投入工作。
扶贫先扶智。一线教学是浙大支教团工作的核心,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则是“志愿扶贫接力计划”的宗旨所在。浙大支教团每一届人数在八到十几人之间,数量不等,每年支教时分派的学校、教学班级和科目也不完全一样,但教学为先、扶智为先是历届支教团的共同理念。
宋冰晨和王维松,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昭觉建立了“浙江大学支教团”网站。他们特意将网址设为www.2800.zju.edu.cn,寓意来自海拔2800米大凉山上浙大支教团的声音。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打动着支教团员。在第九届浙大支教团团员蒋茁的记忆中,有两个关于烛光的画面久久停伫——一个是“不经意间的烛光”。有一次晚自习时,她准备把一个集合写到黑板上,突然停电,原本明亮的教室漆黑一片。借着微弱的手机灯光,蒋茁发现同学们都在动来动去地找东西,不一会儿工夫,教室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烛光,透着微弱的烛光,她看到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随后,大部分同学的蜡烛都点起来了,整个教室在烛光的辉映下闪烁着。几个男生说:“老师继续讲吧,没有关系的。”蒋茁回忆道:“被彻底地感动了,没想到只在电影中看到的镜头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我转过身把{0,-1,2/3}这个集合写在黑板上。”另一个画面出现在毕业时,“因为对孩子们举着红烛学习的精神表达了赞美,临行前的最后一次晚课,下课前孩子们自行关了灯光,点起蜡烛,轮流表达着一年来的感情与不舍,每个孩子手持蜡烛,一起为我唱起送别的歌,我再也无法抑制住眼角的泪。”
成立于1999年的浙大支教团,是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校支教团之一。这一项目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从1998年开始组建,次年开始派遣,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
浙江大学有深厚的志愿服务传统,目前在校4万余人中,志愿者人数超过3万。18年来,浙江大学为西部孩子选拔了最优秀的支教队伍。校团委书记沈黎勇介绍道:“从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起,学校就设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评选拔机制,除了要品学兼优外,还要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志愿者工作,校级三星级以上注册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是浙江大学一面光荣的旗帜。
百人圆梦——不断创新的扶贫机制探索
时间来到2006年8月,刚从浙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纪玉滨,为圆“去西部看看”的梦想,加入了浙大研究生支教团。这个担任第八届浙大支教团团长的山东小伙,对昭觉的第一印象是“超出想象的贫困”。被分配在县城条件较差的民族中学,纪玉滨在学校老师自己凑钱建设的计算机教室里,在几十个从未见过电脑的孩子一起爆发出的“喜悦的尖叫”中开始了第一节计算机课。出发前的豪情被眼前的现实冲刷,他和团员们都变得迫切起来:“不但想做好眼前事,还希望能够为当地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做得更多。”
“百人圆梦大行动”计划应运而生。时隔10多年,纪玉滨仍然记得他们当时的严谨态度:“我们10个人一起开了很多次会,探讨一种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捐助流程,并且在活动初期就着手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操作。”在总结原有经验基础上,他们制定了《结对捐助活动章程》等近10份章程、表格,为活动后期有条不紊进行和日后可持续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那个寒假,支教团团员们是每个人背着一大摞调查表回到学校的。经过严格筛选,加上当地学校领导、支教团员与学生逐一交流、访谈后,最终在全县范围内挑选了163名品学兼优、志向高远,但家庭经济又十分贫困的学生,又通过联系浙江各级媒体扩大影响,运用简单有效的“一对一”的资助方式,为支教地163位品学兼优而因家庭经济窘困面临辍学的孩子解决了一至五年不等的学习生活费用,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