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08:45:00 来源: 复旦大学新闻网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近日,以展现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24年支教事迹的原创话剧《西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上演。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复旦大学校团委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24年来的真实支教故事为创作原型,通过原创话剧《西望》,讲述支教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青春理想与远大抱负。
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的高校之一,1998年遴选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1999年开始派遣至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展支教服务。
2000年,复旦大学第二届研支团队员来到宁夏白崖中学。
2007年,复旦大学第九届研支团队员在宁夏三合中学募集资金修建水塔。
2018年,复旦大学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在云南省永平县吹响脱贫攻坚战最后的号角。
2019年,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队员建立起宁夏将台中学的第一支足球队。
2021年,复旦大学第二十三届研支团队员在宁夏西吉、在青海玉树、在新疆拜城、在四川喜德……
24年,407人,《西望》的深情凝望
从宁夏、贵州两地,到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青海玉树六地十校,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持续扎根一线,24年从未间断。
24年,407人,《西望》凝聚了研支团成员的共同期愿,也以青年之眼见证西部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
2020年11月16日,西吉县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11月23日,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4年间,研支团成员们亲身见证支教地告别贫困的历史进程。
谈及剧本的创作过程,编剧、第25届研支团队员肖淑方说,“在把真实故事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很难覆盖全貌,因为我们想通过《西望》这部剧反映复旦研支团24年来的发展变迁。”通过采访交流,她认识到,每一位研支团成员对支教事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但共同点是,支教事业对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改变,是他们由被引导者的身份走向引导他人,回馈社会的重要的过渡。“成长,就是我们用24年讲述的故事。”
曾前往四川喜德向荣中学的23届研支团队员罗炜,在剧中饰演自己。在他看来,复旦大学研支团用24年讲述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人与一群人、一所学校、一片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奋斗,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就好像是蒲公英一样,我们的到来只是一阵风,把蒲公英上的种子吹到更广阔的大地上,给原本贫瘠的土地增添生机和活力。”
第12届研支团宁夏将台中学队员沈硕也来到了演出现场,台上的故事使他回想起自己的支教经历,对于他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是改变人生的一年。回望十多年前的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是躺在宁夏的操场仰望星空和学生的每一瞬光彩。“当时有一个参加演讲比赛的小朋友,一直都挺没信心的,她一直来我们宿舍练习,我们就一直鼓励她。后来她去县里代表学校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父亲》。我站在台下看着她,这种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她的名字,我现在还深深记得。”
敢想敢为,善作善成
24年来,复旦大学研支团坚守初心,奋发不怠,深入西部,深入基层,深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届届研支团成员们种下种子,以爱浇灌静待花开。
如今,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支教地开展服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已经招募完毕,等待接过炬火,踏上征程。
第25届研支团队员李大武作为演员参与到了话剧的制作与演出中来,他在剧中饰演的是阿卜的学生、热爱足球的少年赵志强。他对《西望》怀着深深的感情,也期待着未来的支教生活。“我希望能够通过一年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走向自己理想的未来。这也是我去西部支教的最大愿望和初心。”
“去年,我们策划了与研支团支教点学校的书信对接活动,收集学生信息卡片的时候,我看到将台中学的孩子们自我介绍中常常出现‘足球’这个词,有把它当爱好的,也有把它当梦想的。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这些运动,但又困惑地发现其他学校的孩子几乎不会提到足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因为在将台有足球队。只有接触,才会有了解;有了了解,才会有选择;有了选择,才会有梦想。”第25届研支团队员梅一晨表达了她参与《西望》制作的初心,希望能让将台足球队的故事在各个支教点以不同的形式上演。
“是梦想更是信仰,研支团等我!”现场观众、2020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李丹阳在观看《西望》后,有泪水,也有思考,“我开始反思,作为在象牙塔中生活的高校学子,是不是离人民生活太远,是不是离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端太远。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去感受、经历真实的民风民情,为推动教育公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切实实地出一份力,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原创话剧《西望》还将继续,复旦大学研支团的故事将在接力中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