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有爱哪里都有家

 

2015-07-21 10:5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彦龙

  中国第30个教师节,对于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许智勋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中国第30个教师节,我们生命里的唯一。一声问候、一页卡片、一支鲜花,学生们的祝福让幸福满载。”许智勋说,作为支教老师走上讲台,从第一节课的紧张激动到如今在课堂上与学生自然互动,教师的视角给了他上好每一节课的使命,教师的身份赋予他教好每一名学生的职责,使命感和职责感完全发自内心,油然而生。

  支教团成员余桢伟回想起开学第一课的情景,上课前10分钟内心的紧张、激动、忐忑,至今难忘。学生整齐地喊着“老师好”,眼神里充满对老师的崇敬,这让余桢伟感到无比幸福又充满前进的动力。

  对于支教团成员徐源来说,角色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本身的不适应,还有作为女生离家千里的思念。2014年中秋节,萃英学校1000多名师生的离校,让校园瞬间变作“空城”。学校为他们做了特别的安排,邀请同去赤峰的高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他们一起在学校过中秋。徐源说:“这是独一无二的中秋,注定终身难忘。”后来,徐源在《支教随笔》中这样写:“因为使命,赏月的目光闪烁却坚毅;因为西部,我们在第二故乡度过情感最浓的月夕团圆节。”

  2014年8月3日,江苏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许智勋、徐源、余桢伟3人奔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萃英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作为非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3名支教团成员深感自身的不足。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上网观看教学视频,反复推演教学情境,反复修改教案,尽最大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014年12月,支教团在萃英学校启动“我在江苏有个家”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通过嫁接关爱渠道,实施江苏对内蒙古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关爱帮扶。项目历经两个多月的筹备,在江苏、内蒙古两地共同开展,项目在江苏的名称为“我在内蒙古有个娃”,旨在对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等学生群体开展结对关爱。

  支教团成员针对牧民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等群体开展了留守儿童家庭分布问卷调查,先后8次深入牧区留守儿童家庭家访,为留守儿童送去生活物资、学习用品。他们利用国庆假期返回江苏宣讲并洽谈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合作渠道,参观萃英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交流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形式等。经过这些前期的准备,支教团成员分别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等网络渠道,将首批筛选出来的7名学生信息发布出去,在江苏寻找配对帮扶的家庭。

  “有爱哪里都有家。”很快,徐源的微信好友、镇江市质监局的杨亮表达了要结对帮扶的意愿。杨亮了解到一名叫孔令阳的小朋友,失去双亲,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当即请徐源帮忙了解孩子的需求,希望能给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克什克腾旗的冬天很冷,杨亮给孩子寄去了羽绒服和鞋;孩子上学需要文具,杨亮又寄去了书包、文具盒、削笔刀等;考虑到孩子要健康成长,杨亮寄去了奶粉;圣诞节前夕,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杨亮还给孩子寄了一套芭比娃娃,让孩子别提有多么高兴……杨亮表示,她会尽全力帮助这个“内蒙古的娃”,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远在江科大张家港校区的王勉老师,看到余桢伟在QQ空间上发的萃英学校七年级一班学生张连超的信息,了解到张连超的父亲因疾病干不了重活儿,一家6口人主要靠妈妈干活儿维持。张连超多才多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参加过许多演出,获得过很多奖项,比较喜欢中阮、书法和看书。王勉老师专门请张连超列出了一份书单,并根据书单增加了青少年必读经典书籍寄给张连超,希望能在精神世界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王勉老师现在已经赴美国访学,虽然远隔重洋,仍然牵挂着张连超,不时通过余桢伟了解情况。她表示,等回国后,希望能将这样的帮扶常态化,能发动更多身边的人加入帮扶的行列中。

  镇江市地税局的薄燕璐通过同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许智勋发的萃英学校二年级学生陈彦明的信息后,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单亲家庭的陈彦明与薄燕璐的儿子同龄,薄燕璐的儿子给陈彦明写了一封“挑战信”,比赛看谁成绩考得好。第一次,陈彦明输了,但是他很有斗志,也很有信心,于是二人相约暑假再比试一次。

  目前,第一批“我在江苏有个家”项目遴选了7名学生,现在在江苏都找到了结对帮扶的对象,第二批已经遴选了9名学生,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帮扶对象。(通讯员 王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