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第21届研支团在甘肃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2020-10-30 14: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秋意正浓,古朴典雅的大学校园里处处透出秋日的静谧。河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闯又一次翻开了他一年前给学生们拍下的“第一课”照片,微笑不禁扬上了嘴角。

  2019年8月,王闯及河南大学其他12名支教团成员背上行囊,满怀期望,来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支教服务地——甘肃省敦煌市和瓜州县。

  一年里,13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完成了敦煌市和瓜州县2所中专、1所高中、5所初中和5所小学共计2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累计覆盖班级56个,学生2600余人次,周均课时90余节次,总授课时数2400余节次。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所支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当跟这些孩子谈起未来时,孩子们的眼里有了光芒。

  记忆翻回到一年前,令王闯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敦煌度过的人生中第一个以教师身份迎来的教师节。

  那天,当王闯走进教室时,班长立马喊“起立”,全班同学整齐站立,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好,祝您教师节快乐!”孩子们还用规规整整的字体在贺卡上写着:“王老师,很高兴您是我们的地理老师,我们很喜欢您!”这让王闯的内心不仅充满了喜悦,更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默默告诉自己:要教好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

  那学期,王闯所支教的敦煌三中合并了两所镇上的学校,学校多了不少来自农村的家庭困难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中,通过与这些家庭家长和孩子的深入接触,王闯坚定了一个想法:用一年的时间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一定要在这有限的一年时间里,让孩子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改变,要让他们懂得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王闯不仅通过讲授专业知识让这群刚刚接触地理课程的初一学生爱上了这门课,也通过对自己大学求学经历的讲述,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给他们讲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大学离他们虽然还很远,但也可以作为一个目标来激励学生首先得考上理想的高中。”

  王闯和孩子们的“两年之约”由此得来,他们约定:如果两年以后,一个班级有85%以上的学生考进当地的敦煌高中,王闯就一定回来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大西北的冬季,寒冷而干燥。然而,这份寒冷还未完全退去,新冠肺炎疫情便在全国暴发。寒假过后的一学期,王闯和研支团的其他成员只能在家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通过网络给学生们上网课。

  “上网课比平常上课辛苦得多,老师不但要认真看着PPT讲课,还要时刻盯着电脑屏幕,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王闯比在学校时更加认真负责,每天布置的作业他当天晚上就检查,如果学生没有做完,他就立即联系学生家长,让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有时,直到凌晨一点,王闯才能批改完学生的网上作业。

  对于李艺琳来说,本科期间担任河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的经历使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志愿服务”的种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南大学团委联动各学院团组织广泛开展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为英雄家属送去关心和温暖,解决抗疫一线人员后顾之忧。李艺琳也参与其中,而她,正是研究生支教团瓜州分团的团长。

  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无疑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第二课堂”。不只是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还积极参与河南大学其他社团组织活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便是其中热度较高的一个。

  2009年4月1日是河南大学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河南大学考察时,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主题研讨会会场,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们座谈交流。

  十余年过去了,这个河南大学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组织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致力于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等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举办了极具特色的“跟着习总书记学读书”“跟着习总书记学用典”和“跟着习总书记学诗词”等“学‘习’三部曲”系列品牌活动。

  研究生支教团敦煌分团成员李佩妍便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忠实“铁粉”,对此,她感触颇深:“通过定期举办主题讲座、专家座谈、时政沙龙、编辑印刷理论刊物等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感到无论是政治觉悟、理论水平,还是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得到了提升。”

  除了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外,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还普遍受益于学校培养优秀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平台——河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研究生支教团敦煌分团团长霍东东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青马工程”的集中理论学习和定期实践锻炼让他得到快速成长,更加坚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认同。“专业学习决定了我未来的择业领域,而学校的‘青马工程’却决定了我心之所向。”霍东东毅然选择支教,选择服务西部,用所学知识助力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从河南开封到支教地甘肃敦煌,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河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3名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信念和理想。这,或许就是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的模样。(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吴继娟)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