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首届支教团:青春在爱心支教中度过

 

2015-01-09 10:5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一支粉笔,书写着象牙塔的智慧;一次家访,心系着未来的希望;一叠相册,记载着一年支教路的每一步足迹。一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四季轮回,刚好一个春秋。短期支教,大学生都很乐意前往,但是长达一年的支教,你是否能像他们一样,从大学优美安逸的校园到陌生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保持最初的热情和坚持?

  走出大学课堂后的两个月,他们又再次回到课堂,唯一不同的是,这一年,他们由听课的学生变成了讲课的老师,他们就是来自西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

  2012年9月,西北大学根据研究生支教团全国项目办〔2012〕15号《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文件精神,新增成为研究生支教团实施高校,并成立了西北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2013年9月,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式赴服务地—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在那里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回首这一年的点点滴滴,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共同的格言:用一年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精心准备 牢记使命

  经过自愿报名、学院初审、知识测试、综合面试这四个环节,综合个人的专业成绩以及工作经历,5名2009级本科生组成了西北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他们分别是来自化工学院的张乐、文化遗产学院的郑飞、文学院的李斌、数学系的李艳艳和赵颖,张乐担任支教团队长。这5个人在支教团互不相识,但同样的选择和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校团委十分重视对支教志愿者的培养,安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担任院系团委学生助理、组织参加大学生公益能力提升培训、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任务等培养支教团成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团队精神。2013年7月,支教团全体成员参加了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组织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活动,圆满完成了针对支教队员的教学能力、教师素质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保健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培训任务。

  2013年9月,支教团成员抵达富平县,5人被分配到富平县三所不同的初中教学,这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平时缺乏关爱甚至五人照管。校舍不大,教学条件一般,所有的一切都像大家期待中的样子。支教团的5位成员之前并无长期的支教经验,在去支教之前,他们坦言除了期待以外,也会有些许忐忑,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种挑战。他们是西北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没有任何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一年的支教,可以说是快乐与困难并存。“困难是难免的,但是整个团队没有丝毫的抱怨与懈怠,大家齐心协力,为心中的信念而坚定着和努力着。”

  面对质疑 只为孩子的渴望

  据了解,研究生支教团面向学校具备本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此便产生了不少质疑他们支教动机的声音:“是不是为了保研的优惠政策才选择加入支教团?”“到贫困的小县城,而且还要花费一年的时间,若不是为了保研,又是为了什么?”

  但这些质疑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支教的热情,“不忘初心,方能始终。就算目标再纯粹,没有好的过程,效果依然会不好,大家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行动力上。”支教团队长张乐回应道。当地的学生学习条件不怎么好,支教团每个成员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们带去最有价值的东西。

  初中生有些叛逆,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给支教团的志愿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自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每天都必须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事件。班级考勤记录上的不遵守纪律一栏,几乎每天都有班上学生的名字。”郑飞说。逃课、打架、偷东西等各种情况都有。作为“过来人”,面对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没有责罚他们,而是理性与热情并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解决问题和开导学生。“孩子们特别喜欢和我们亲近,有一次,我去宿舍开导一个女孩,开导完后,我抱了抱那个女孩,结果那女孩告诉我有妈妈的感觉,当时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开心,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竟然给了孩子那么大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支教生活更有信心了。有些孩子还会不时给我一些小惊喜,在我生日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女孩竟然给我刻了生日快乐和我的名字,当时我真的好感动,感觉自己的选择真的太对了,这一年太值得了。”李艳艳激动的说。

  支教团成员每天都要备课,由于学校老师紧缺,基本上每人都担负着一门主科和多门副科的教学任务,每周的课时量平均超过20课时,其中郑飞还担任着初一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除了要负责备课上课等,还要挤出时间安排好班级大小事务,学生的吃饭、睡觉、课间操、生病、扫地,都是他要关注的事情,简直堪称全能型班主任。学校很多都是贫困留守儿童,只有知识才能让他们走向更好的生活,而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教会他们为人处世,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观念,这样他们以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