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09:17: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西部志愿汇”
在12月5日“致敬志愿者”主题网络嘉年华上,短片《灰姑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谁是大熊?为什么大熊不让孩子们说?一个个反转吊足了胃口,而答案在影片结尾催人泪下。
短片是根据四川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曹礼勇在昭觉县支教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
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曹礼勇如愿加入了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树坪乡中心小学,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到昭觉,研支团志愿者们看到在不足50平方米的教室里挤了上百位学前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能听懂汉语的只有几个人。一个班级的学生居然有12岁到18岁的年龄跨度,许多五年级的孩子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很多班级的平均分常年在十几分二十几分之间徘徊。
当地生活的艰辛和教育的落后强烈地撞击着每一名志愿者的心。他们知道,支持当地战胜贫困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传授科学知识,开展教育扶贫。
图片曹礼勇为贫困小孩发放资助款和物资
山区的孩子几乎都住在高山上,每天上学都需要走一到两个小时的山路,还有一些孩子则需要涉水过河。每逢雨季,河水上涨,学校对岸的孩子们上学就成了大难题,很多家庭也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让适龄的孩子暂停上学。
山洪暴发
2013年9月底的一天,暴雨下了一整夜。一大早,当曹礼勇走进教室时,发现有4个学生没来上学。校长说,没来的学生都住在河对岸,暴雨导致河水上涨,路被淹了,全校有50多个学生缺席。
那一晚,曹礼勇彻夜难眠。
那条河如同不可逾越的天堑,随时会阻断孩子们的求学路,甚至可能威胁到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第二天早上,上涨的河水没有消退,但只有两个学生迟到。曹礼勇非常诧异,他们是怎么渡过湍流的河水的?孩子们告诉曹礼勇,是迟到的两个同学站在河里,背着其他所有人一个个渡河。
曹礼勇愣住了,大山里海拔高、入冬早,9月底已经非常冷了,两个孩子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得泡多久啊!他急忙出去寻找两个迟到的学生,发现他们胸口以下全都湿透了,冻得哆哆嗦嗦的,正在操场上跑步暖身体。
曹礼勇忍住泪水,带着两个孩子到办公室,烧起火炉为他们取暖。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修桥。
爱心桥
修桥的想法得到了四川大学建筑系同学的支持,他们很快为曹礼勇绘制出施工图纸。随后,曹礼勇筹集善款,又找到村民协商,得知是为孩子上学而修桥,村民都愿意义务出工。一座涵管混凝土“爱心桥”就这样建成了。
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大坝乡瓦布村的红旗吊桥年久失修,那里是通往学校的另一条路,每天有50多个孩子要从此路过。破损的桥面暗藏危险,曾经还发生过孩子从桥上落下的险情。
维修后的红旗吊桥
曹礼勇发起维修桥梁的行动,他将设计图纸、工程预算等整理好发到微信群。令他感动的是,不到半天就筹齐了所需款项。“你一万、我七千、他两万,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搭建起了一座新桥。”
2014年5月26日,大坝乡瓦布村的红旗吊桥维修工程顺利完工,河道两边的桥墩被加固,河中央还竖起了一座新桥墩,原先的木板也被带有防滑花纹的钢板取代。
支教结束后,曹礼勇一直坚持回访。
在2015年的一次回访中,他发现在昭觉县火普村,拉青河上的吊桥废弃多年,学生不得不每天绕行5公里,靠两根水泥电线搭成的简易桥过河。
火普村吊桥
为了修好这座桥,已经不再是支教老师的曹礼勇得到了母校四川大学的帮助,通过众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募捐到所有款项。火普村吊桥重建工程于当年5月启动,7月底顺利建成。在当地政府的努力和规划下,两年内100多套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居将新建在拉青河两岸,而新落成的吊桥,成为当地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曹礼勇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募集善款80多万元,在当地的3个村子修建了3座助学桥。这3座桥不仅缓解了当地5000多名村民和学生的出行难题,也架起了孩子们和支教团之间割舍不掉的情谊。
他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老乡还给他取了彝族名字“的日木牛”。“的日”是当地的大姓,“木牛”是最小的儿子,他们这是把曹礼勇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支教结束后,曹礼勇经常回到大凉山,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了解当地学校的困难。学校里每年新入学的孩子或许不认识曹礼勇是谁,但他们的梦想,乘着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里每一个“曹礼勇”不断接力搭起的彩虹桥,在五月索玛花的海洋中尽情绽放。
据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有2.5万余名像曹礼勇这样的志愿者用脚步丈量大地,接力奔赴中西部近700所县乡中小学支教,以教育唤醒生命、驱逐贫困、捍卫改革,用青春守护成长、筑梦架桥、传递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