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奇: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2015-11-16 10: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王万奇,中共党员,广西大学15级研究生,曾担任中华全国学联副主席、广西大学学生会主席、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家级贫困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累计志愿服务近2万小时,募集资金及爱心物资合计26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3000余名,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科技日报,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新浪广西等媒体报道。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还得从08年的汶川地震讲起。

  青春校园,锐意进取

  2008年5月12日,正当万奇和同学们在四楼上课时,地震突然来临。身为班长的他立刻站起来,与老师共同引导同学们有序撤离,才最后一个离开。经过隔壁教室的时候,万奇发现另一位老师靠在门上,神情疲惫。他没有犹豫,马上搀扶着老师,从还在晃动的楼道中成功撤离。想到很多灾区人民还需要帮助,当天夜里他奋笔写下《告全体师生书》,呼吁全校师生一起奉献爱心,共筹得善款6万余元。由于万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优秀表现,教育部授予其“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来到大学后,万奇多次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各项公益实践活动。犹记得在柳州融水镇东水村他和队友们选择来到大山深处,为空巢老人拍摄人生第一照。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挤在废弃的小学里;没有水喝,他们就取山上引下来的水。就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和队友们为上百位空巢老人拍摄了近千张高清彩照。纵有太多的艰辛和困苦,但看到爷爷奶奶们捧着照片脸上露出的笑容时,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的值得。

  虽然家境贫寒,但在大学期间万奇每个月从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累计捐款3600余元用以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的开展。他常说,这样做也许只是不想弟弟妹妹们和自己拥有相似的童年吧。

 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万奇在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王万奇供图

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万奇(右三)在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王万奇供图

  深入基层,勇于担当

  临近毕业,万奇可签下年薪十万的工作,也可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他梦想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教育事业。2014年8月,万奇和7位小伙伴一起,赴富川县开展支教工作。作为团长,他选择到条件更艰苦,留守儿童更多的富川二中支教。虽然每天晚上都要和老鼠、青蛙还有手掌大的蜘蛛作斗争,但在农村长大的他并不在乎条件艰苦,刚到服务地他就拿出一贯的服务热情。通过“圆梦大学”的爱心活动,他与县团委的老师们累计募集资金10万余元,解决了100位学子的路费问题。

  万奇在支教单位担任147班班主任和地理老师。他是孩子们眼中的王老师,更是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大哥哥。一次,万奇到孩子们的宿舍查寝,发现有很多孩子的床板,只有一半铺着被褥。大山的夜里可是十分寒冷的。回到宿舍,身为班主任的他久久不能入眠。他就在想: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艰难?自己又该做些什么呢?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决定去孩子的家里一看究竟。万奇的第一次家访选择了涝溪山,凛烈的寒风,曲折的道路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走了近两个小时,正当他感到疲惫的时候,忽然从远处的山头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闹声。他分明听得出那是自己学生的声音。过了一会,孩子们便高喊着“王老师!”飞奔而来。到了学生家中,看着简陋的木板房,年迈的爷爷奶奶,万奇想:也许他们就是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后来,家访成了万奇和队友们的必修课。一年的时间,支教团累计家访60余次,行程逾1200余公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县13个乡镇,30多个村部。他发现孩子们没有课外书籍,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于是四处奔走,借助“扬帆计划”等项目平台,募集书籍2200余册。在此基础上,支教团为当地多所小学筹建了“梦想书屋、新希望图书室”,在村屯中开展“周末课堂”,很好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自强不息,勇于担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