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9 09:11: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大连海事大学团委”
不知不觉,在黔百日,遇人遇事,颇有感悟,遂以记之。——题记
则戎镇中心小学,这是我们(大连理工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成员)在这里的根据地。在这个不大的小镇上,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这里的孩子充满了淳朴的可爱,也更有活力。每天清晨在校园里,难忘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还有他们大声喊出的“老师好”。
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这里很多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寄宿在学校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外,还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吃饭时,每个学生要自己清洗碗筷;在宿舍,自己整理床铺,收拾好个人卫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给自己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在黔百日,值班数次,我也看到了晚上睡觉时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的低年级学生,也遇到了不爱跟同学玩耍、低声跟我说想爸爸妈妈,然后泣不成声的学生。
曾经在书里、新闻报道里看到的那些孩子,如今就站在我的面前。在这100天里,我更加肯定,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不是那么感天动地,只求不负初心。
让我感动的、自豪的,是这里老师的坚守与付出。这是我拍到的一张照片。图中的老师背着她的娃娃在看班。她是这个学校为数不多的音乐老师,也是这个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多重的身份也代表着繁多的工作。开学第一周见到她时,她说:“开学了,我也忙飞了……”随后的每个周里,只要是她值班,小娃娃便会跟她一起来到学校。
那天,在和隔壁班方老师闲聊时,她告诉我,今年是她教学的第28年了。我打趣说:“方老师,您真是这里的元老了,我今年刚刚22岁,您这教书都快30年了。”一向有些严肃的方老师笑了,说:“28年,倒是很快,真的是苦了我儿子了……”说话时,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无奈与愧疚。听了她们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为不耽误早课而在路上跑得气喘吁吁的方老师,也看到了坚守在这里的老师的身影。这么多年,是他们选择了坚持与奉献,让这里更多的孩子拥有了知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向这些老师致敬!向那些难忘的岁月致敬!
让我振奋的、印象深刻的,是在这里的一次培训。我见到了在黔西南州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他们中有远道而来的研支团伙伴,也有回到家乡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理论知识,一起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一起在分别时唱响歌曲《我在贵州等你》。培训的日子是闪亮而又明媚的,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却带着同一个梦想来到这片热情的土地。
在兴义的日子,我们常在夜晚看着那满天繁星而沉默不语,或是因为星河的璀璨,或是因为想到了和我们同样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志愿者们——嘿,我的伙伴,你们过得还好么!无论多年以后我们身处何方,当再次仰望星空,我会想起,想起那秋虫夜鸣,想起那满脚的泥土,想起我们在黔、在兴义的点点滴滴。
让我充满力量、继续前行的,是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刚来到这里,他们对这些不说方言的老师,充满了好奇。“老师,大连离这里远吗”“老师,你能教我说东北话吗”……他们说着流利的方言问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把我们问的一头雾水;在方格纸里写字,总是歪歪扭扭,被批评了就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不说话;上课时,看着山外的青山、坡上的老牛,他们的眼里就会散发出沉思者般的迷惘。而现在的他们,知道了认认真真去写字;明白了上课要及时动笔记笔记,知识才能记得更牢;要听老师的话及时去复习;在作业本的角落里留下令人欣慰的话……这些,让我相信他们在改变。
路很远,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奔跑着,无论是奋力冲刺还是小步慢跑,那个想要到达的地方,我们终会到达。
刚到贵州培训时,恰逢我二十二岁生日。二十年来,我是在烟台的海边长大,在大连的海边求学。人常说“看惯了海,就会去寻山”。没错,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镇,我正在完成着二十岁生日时许下的愿望: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人活着就是生活
生活不能没有浪漫与理想
支教于我而言,是现实而又浪漫的事情。理想与浪漫的花,只能盛开在现实的土壤之中,只有真正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国泰民安”,才会无比渴望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国富而民幸福,国强而民无忧。
这么多年来,城市的霓虹孕育了我最远大的梦想,而真正成长之后,我便知道了自己要追寻的是最真实的山海——我梦想着,我实现着。我坚信,岁月的积淀会凝聚起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与这个时代一起,向阳生长、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