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最后一堂课小王送给孩子们245束花

 

2022-07-19 15:34: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四川师范大学”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普格分队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于7月10日返回成都。临走前,研支团志愿者王于红亲手为班上的每一名女生制作了一枝花,为每一名男生用棒棒糖制作了一束花,给予孩子们美好的祝福。“希望每一个男孩女孩都能在鲜花开满的路上,向阳而生,一路花开,一生灿烂。”

  在最后一堂课上,孩子们收到小王老师赠送的礼物时,哭红了眼眶,满眼不舍。

  “我生于大山,自然也想回到大山”

  2021年7月,作为川师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王于红拿上行囊,奔赴心心念想的热土——美丽凉山。从农村里走出的她,深知山区学生求学艰难,于是决定回到大山里去支教。

普格的山水

  第一节课,孩子们对研支团志愿者王于红充满了好奇,问得最多的便是“小王老师,你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长在山村的王于红有很多感触。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留下她与祖父母生活,王于红深知山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幼时的她曾拿着一本捡来的童话书在家乡的小河边读了一遍又一遍,也曾在乡村昏黄的灯光下哭着背完课文,也曾在春天的油菜地里借着露水写下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

  一路行来,个中曲折,只有自己能体会。“我生于大山,自然也想回到大山,我虽一路赤脚而行,但我想让孩子们有一把伞可遮、有一束光可追。”王于红这样说到自己想来凉山普格支教的原因。

  教育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王于红第一次上公开课

  当稻黄的时候,王于红站上了她所热爱的三尺讲台。她不停地尝试与探索,想激发凉山孩子更多的学习兴趣:将课前五分钟充分利用,为孩子们播放时政小视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后及时巩固,将今日笔记写在笔记本上;作业批改时,为每一个作业完成较好的孩子画上一朵“小红花”......王于红带着孩子们一步一步向前走。

  慢慢地,一个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

  他,个子瘦瘦小小。

  “为什么不做简答题?”望着练习册上留着一片又一片的空白,王于红有些生气。

  “……”他不回答。

  “回答小王老师的问题!”

  “……”他还是在沉默,似乎在做无声的“抗争”。

  第一次他们的“交锋”就这样结束。第二次,男孩在课堂上说了脏话。第三次,男孩又在练习册上留下了一片空白。

  这次,王于红决定要和男孩好好谈谈,采用“先兵后礼”的方式。

  王于红很严肃地批评了男孩:“从开学到现在,你犯了多少错误了?小王老师现在就来和你说一说……”

  “对不起,小王老师。”在王于红不断输出的时候,男孩向她道歉了。

  “你家住在哪里?你周末回家,家里是谁在照顾你?”

  “只有爸爸。”

  “那没有其他人了吗?”

  一行眼泪从男孩的脸颊滑落,他哭了,王于红也哭了。这一刻,王于红知道自己在不经意间却触及了男孩心里永远的伤,她感到十分愧疚。王于红为男孩擦干眼泪,轻轻地拥抱着他,想让他心里的悲伤能少一些。

  那次的谈话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慢慢地,王于红发现男孩在默默发生改变:上课会认真听讲、不会再讲脏话、练习册上的简答题也做了。

  这让王于红明白,教育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在支教过程中,另外一个故事,也给王于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时,王于红被她那双清澈的眼睛所震撼。“小王老师,我背完了。”“小王老师,这道题我会。”“小王老师,你能给我讲讲‘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吗?”“小王老师,今天的背诵任务完成,我去做试卷吧。”......家境不算好的她一直耀眼,女孩的每一次课堂表现都会让王于红感到惊艳。

  直到后来,王于红偶然发现她写下的一句话:“哪个女孩不喜欢花呢?只不过没有人送。”王于红既为这个浪漫可爱的学生感到开心,又为女孩的懂事感到心疼。

  此时,王于红有了一个想法,“我已经知道在告别的时候,我该给我的245名男孩女孩留下些什么了。”

  不舍凉山,不舍普格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马上就结束了,王于红带领着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步,每一次考试,她所教授的五个班的成绩排名均在前列,上半学期期末全年级最高分98分,下半学期全年级最高分97分。

正在制作花束的王于红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王于红也越来越害怕分离。她与五个班的孩子分别拍了一张合影。“拍合照其实也夹带着我的私心,我怕孩子们忘了我,想留下一些纪念。”在最后的告别课上,王于红为班上每一个女孩制作了一枝花,装在花袋里,为每一个男孩制作了一束由棒棒糖组成的小花。“世间有糖,几分甜,我想带给孩子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我盼着孩子们赤着脚也能走过所有羁绊。”

  最后一节课,王于红背向孩子们,不想让他们看见自己哭泣,其实她早已泪流满面。


图为王于红送给孩子们的花

  王于红想对245名男孩女孩说声“感谢”,谢谢他们的包容接纳,谢谢他们的欢声笑语,谢谢他们送出的每一封信……

  还有许许多多像王于红这样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在中西部广袤大地上,追求理想、无私奉献、历练成长,以实际行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