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智慧的火种

 

2014-07-16 14:4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李彦龙

  屋外温度零下3摄氏度,王永瑞向宿舍的铁炉子里加了些煤,4月的北京已是一片春色,而此时青海湟源还在飘雪。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清华大学学生王永瑞和他的同学去年8月来到青海。与此同时,在甘肃渝中、宁夏西吉、西藏拉萨……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也走进了各自的支教点,他们将在贫困地区乡镇一级中学任教一年。

  ■扬起自信的风帆

  4月12日,青海湟源县二中向特困生发放了清华大学师生捐献的助学金。4月14日,甘肃渝中县二中向学习优异的学生发放了奖学金,奖学金是兰州大学支教队员联合企业筹集的。

  坐在渝中县二中一间挂着“心理辅导站”牌子的教室里,兰大支教队员范晓亮对记者说,物质帮助对于孩子们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心灵以帮助。周二到周五的下午课后时间,“心理辅导站”总有支教队员等待前来咨询的学生。范晓亮说,这些天来咨询的主要是毕业班学生,“考前心理疏导”是辅导站近期的中心任务。

  “沉默、内向、缺乏自信”———范晓亮这样概括,这也是其他支教队员对自己学生的最初印象。针对这一点,范晓亮和仇婷婷在渝中县二中发起成立了学生艺术团,50多人的学生艺术团有合唱队、舞蹈队、主持人队和书画队。成立艺术团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通过鼓励和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舞蹈队的高一学生岳君丽正在艺术团的小院里领着其他女孩排练印度风情的舞蹈,动作幅度很大,她嘴角挂着微笑。“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大多不敢放声唱,跳舞不敢做动作充分表现形体的美”,仇婷婷说,“半年时间过去了,艺术团的学生们已经变得自信多了”。

  ■带来外面的世界

  清华大学9名学生在青海湟源县的4所中学任教,而5名兰大学生分散在甘肃渝中3所中学。他们大多教授计算机和英语,贫困地区中学这方面的老师是最缺的。“清华同学添补了我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空白”,大华中学校长说。

  “王老师和拜老师什么都懂,我喜欢听他们说话。”在湟源学生眼里,这些“特别”的老师不仅能教计算机和英语,更能展示给他们另外的一个世界。北京是什么样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这些话题是孩子们最爱听的。几天前,借助附近企业,王永瑞和拜福君从北京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可以上互联网了,孩子们纷纷来到两位老师的宿舍学习上网。

  去年9月起,每周二下午2时,大华中学院子里的两个喇叭都会传出孩子们播报的新闻,周四则是音乐。每周两次半小时的广播节目是王永瑞带给孩子们的礼物,但孩子们不知道,这半小时节目的背后,王老师为搜集新闻和音乐经常奔波于小镇与县城之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