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纪实:精准扶贫送温暖 同心协力绘愿景

 

2017-11-29 10: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下乡扶贫送温暖,同心协力绘愿景。在实现全面小康、扶贫脱贫的攻坚阶段,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昌都市精准扶贫工作步入新阶段。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队员梁凯旋积极投身“结对帮”扶贫工作中,深入昌都市类乌齐县,开展扶贫工作,助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综合学校教师上课情况,昌都一中校领导决定选派32位老师于2017年11月6日到类乌齐县下乡扶贫,而我有幸作为一员参与其中。

美丽的昌都。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 供图

美丽的昌都。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 供图

  出发当日,整个昌都市区都下起了雪,对于广东人的我来说,第一次见到雪景,是一个美好而幸运的开始。同行的老师提醒我要穿多点衣服,因为类乌齐的温度比市区要低很多,所以我也不得不多带了些备用的衣服。当日早上7点半出发,一行人满怀期待地开始了类乌齐下乡扶贫之旅。行车沿途已经停雪,不必担心行车困难,同时也可以好好的透过车窗欣赏着外面的雪景,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昌都是个多山的地区,雪后延绵的雪山,与天相接,山顶浓雾重重,向山下倾泻下来,一眼望去,宛如一股清澈的泉水,不禁令人心驰神往,可谓是雪岭共长天一色,玉顶与烟霭齐流。

  路程并不好走,市区到类乌齐县几乎没有一块平坦的地区,所以行车都是走的盘山公路,这就意味着看似相隔一山的距离要走近乎三四倍的路程,再加上刚刚停雪,路面结冰,车速也不敢太快,因此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沿途的美景了。类乌齐县海拔相对较高,海拔3800多米,与市区的地貌截然不同,市区以山地居多,坡度陡峻,山脊突兀,沟谷幽深,起伏很大,植被相对较少;而类乌齐县地貌更倾向于南粤地貌,以丘陵居多,坡度较缓,顶部浑圆,连绵不断,起伏较小,植被很多,以松树居多。所以此次的类乌齐之行也让我体会到了雪域高原的另一番神韵。

图为类乌齐县结对帮扶贫工作会现场。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 供图

图为类乌齐县结对帮扶贫工作会现场。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 供图

  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类乌齐的县城,当地援藏的政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致以了诚挚的问候。“感谢你们的到来,这边贫困的百姓可希望你们来看他们了。”类乌齐县委书记高兴地对我们说到。在与当地政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类乌齐县虽然地势平坦、区位优势优越,但路远山多、群众居住分散、缺乏技能、致富能力不足。加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脱贫意识不足,还停留在“等,靠,要”的思想上。

  类乌齐县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坚持“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结对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的有机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实施“种草养蓄深加工”工程,推动类乌齐落后的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石材加工、藏香制作、奶牛养殖等村级集体经济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大大的改善了类乌齐人民的生活。所以政府工作人员建议我们扶贫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资金帮扶,还要让受助民众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从而引导他们摆脱落后的思想束缚,在精神上鼓励他们自主脱贫,开拓幸福美好之路。

  这次“结对帮”扶贫目标共有4个乡镇,由于每个乡镇的村落分布较为零散,县组织部主动为我们联系了各个乡镇的驻村工作队,让他们协助召集受助村民,以便更扎实顺利地开展工作。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使我们对当地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像出发前那样茫然。午饭过后已是下午两点,尽管舟车劳顿,来不及休息,我们还是立刻分为了几个小组,分别赶往村里进行扶贫工作。

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左一)与结对帮扶贫工作人员合影。梁凯旋 供图

中山大学研支团成员梁凯旋(左一)与结对帮扶贫工作人员合影。梁凯旋 供图

  我有幸与田明发副校长和拉巴顿珠老师一组,田校是这次学校组织“结对帮”扶贫的总指挥,他也曾经下乡驻村过,熟悉扶贫工作,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拉巴顿珠老师是藏族人,通晓藏语,而当地人基本不会说汉语,他是我们与当地人沟通交流的桥梁。我们小组去的是卡玛多乡的拉龙村,也是扶贫点中距离最远的村落。当我们到达时,驻村干部和村民都已集中在村委会了,“扎西德勒!”他们用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笑脸欢迎我们的到来。当时天气十分寒冷,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大家挤到了村委会的一个小房间里,我们也围在旁边开始登记每一个受助村民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他们的医保信息,家庭成份和致贫原因等。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大多受助村民的家里都有正在读书的孩子,这让我们几位老师都甚感欣慰。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深知教育对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这里村民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希望下一代可以生活的更加美好。很多村民都认为缺少农牧生产技术是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因为技术的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无法与市场化生产相竞争。尽管县政府已经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通过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激发其内生动力,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短期是很难解决的,一方面是群众落后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短时间内根本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从优厚的政策中获益,低学历的农民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是要大打折扣的。我认为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而观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教育是改变当地落后现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观念和思想,从而做出改变。田校也鼓励村民的子女努力考到昌都一中来,争取考上好的大学。在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田校开始为村民们宣讲国家的扶贫政策,告诉他们昌都一中是当地村民“结对帮扶”的帮扶单位,每位受助村民都有对应的的帮扶老师,并为受助村民留下了帮扶老师的联系方式,鼓励他们多多交流。田校鼓励受助村民:“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克服当前困难,重拾生活信心,一定会早日脱贫,过上富裕的生活。”最后,扶贫小组为每户村民发放了500元的帮扶金。

  结语

  此次类乌齐之行让我感触良多,获益匪浅,既体验了雪域高原的民族风情,也对当地的扶贫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习总书记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实现全面小康、扶贫脱贫的攻坚阶段,在国家的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地区,为当地人民谋福利,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喜悦。(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 梁凯旋)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