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2 13:5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孩提起就知道了有一个叫李太白的诗人曾经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么几句诗,自此故乡的概念就在脑海中隐隐约约地萌生出来,虽然一直不懂得何为故乡、何为思乡。后来中学时代,读到了少陵野老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文献公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才发现或许是中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惯性,想家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望望天上的月亮。
再后来,在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里得知,原来天空中孤独的秋月里还住着孤独的嫦娥。接着长大了要去外地读书了,便也知道了“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而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恍然察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之事纵为世间常态却也不时左右着人的思绪。是的,月是故乡明,事情大抵就是这样。
秋月将圆,又一个中秋佳节将至。身在天山脚下,心却早已飞回了挚爱的齐鲁大地。心里明白,这个中秋又要在异乡度过了。回想自己走过的二十年、不多却还算精彩的人生,印象中从高一起至今的每一个中秋都不是围坐在家人身边度过的。和同学朋友吃月饼聊天看月亮,在老师家里准备晚餐写心愿卡放飞孔明灯,和同事们赏灯游玩谈未来……如今回味起来,这些纵然也堪称人生美事,却仍不如回家吃一顿妈妈亲手包的饺子来得暖心。是的,月是故乡明,事情大抵就是这样。2013年的中秋,又要在想家的节奏中度过。
八月十四了,已经有了几分月上中秋的韵致。按着之前和队友的计划,前往火洲吐鲁番、去看看葡萄沟的月亮是否也如同家里的那般明亮。中秋夜前夕便坐了哈密至吐鲁番的夜班车匆匆上路。凌晨六点吐鲁番的日出还未升起,我们却如天外来客一般空降至火洲大地。抵达青旅便开始商议这“中秋三天乐”该如何行进。
吃过早饭我们出发了,苏公塔、火焰山、坎儿井乐园、交河故城、葡萄沟还有中国内陆海拔零点标志,满满当当一整天的行程下来,早就不记得今天是中秋节了。夜色中回到青旅就瘫坐在床上呼呼大睡。直到青旅的义工敲敲门来送月饼才醒来,原来今天是要吃月饼的。这一天,好漫长。
说着不想家,可真到夜幕笼罩下来的时候谁都受不了。清醒过来洗了脸,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老两口吃了晚饭已经早早的睡下了。想想也是,这里和家里有着两个小时的时差,两个小时不长却也时刻维系着三千公里的牵挂。第一个走在路上的中秋节,望望吐鲁番的月亮,略浪漫略心酸。共此一轮明月,心心相守才是对未来最好的祝福。
想起林清玄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 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
耳机里忽然响起了纪晓君的《流浪记》,原来当骄傲自己越走越远时,自己回家的路也已越来越远。常常告诉自己,我很好。只是,常常忍不住回望,希望故乡和亲人永远都在原地等我,归去。月上柳梢,月是故乡明。(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