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08:57: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悠扬清越的歌声从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中学中飞出,穿过西双版纳层叠的芭蕉叶,带着普洱茶的清香,回荡在勐腊县舒卷的薄云中。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24届研支团特意为所支教地孩子们带去的军训文艺汇演,希望能通过音乐去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在抵达支教地之前,队员李雪祺发现学校里的学生很多来自少数民族,非常有音乐天赋,便和团长商量搞一场“音乐会”,希望能够成为走近当地学生的“敲门砖”。虽然已经初秋,1000多名同学还是席地而坐,随着音乐节奏挥舞起手电筒,愣是把文艺汇演搞出了音乐会的氛围。李雪祺回忆,他们在台上演唱时,看着台下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和微笑的小脸,“我知道这个创意成功了,歌声拉近了研支团和孩子们的距离,也让我们在后续的教学配合中更加默契和亲密”。
在新疆,孩子们则主动成了音乐的主角,用歌声欢迎支教老师,率先打破了陌生。分团团长王者说,初来乍到,他们都有些担心和孩子们有“代沟”,可能要度过很长的一段磨合期。但当研支团伴着歌声加入孩子们的歌舞时,研支团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向孩子们学着舞蹈动作,“虽然我们跳得没有孩子们那么灵活和熟练,但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开心和满足,我们双方都向彼此迈进了一步。”
甘肃的研支团队员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在研支团到来之前,孩子们经历了多年的单线教学模式,在面对支教老师引用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时显得不太适应,让研支团原本做好的教学准备都落了空。
“我们只能调整教学模式,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经过磨合,甘肃分团团长王婧怡提出,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为教学理念的核心,综合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和学习习惯,研支团的成员们改变了教学方法,为小朋友们放慢了自己的步伐,在尊重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引入启发式教学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们更加勇于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堂上可以听到更多他们清脆稚嫩的发言,对于未知的知识,也更加好奇和自信。
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教学模式上,研支团也因孩子们的善良和旺盛的求知欲磨炼出更加坚定的信念。对贵州分团的研支团来说,改变他们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上课一个月后,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上对课程的建议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式,本以为会收到孩子们调皮捣蛋或吐槽不满的回复,但实际收到的回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建议老师上课带一杯水,不要被调皮的同学气到”“希望老师严厉一点,这样就可以管住不听话的同学了”……一张张纸条上写满了善良的孩子们对支教老师的体贴与关怀。贵州分团的金小娜记得很清楚,他们收到的纸条不止一张上写着,“请老师不要放弃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对于历届研支团成员来说,“支教”不再是大学里听到的一个单薄词语,而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是一种跨越山海的情感与信念。在支教的山路里、戈壁边和荒山上,或许没有钟鸣鼎食,但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清澈眼神;或许没有软榻绮罗,但有辽阔的山和空灵的月光做伴;或许没有车水马龙,但有一条支教人走出来的路,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