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青春:志愿西部一年,留下一生印记

 

2022-06-21 09:17:00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有一种别样的青春,叫研究生支教团。截至2022年5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选派23届、2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西部,奔赴基层,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他乡种一个故乡

  2015年,大学毕业的盛夏。19个小时火车卧铺穿越秦岭,奔赴距离北京1500公里的甘肃兰州,再3个小时大巴到会宁县城,最后是20分钟2路公交汽车到镇上,终于抵达我的支教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桃林中学。

  对支教中学的第一印象是门房爷爷蹲在校门口,和两岁的孙女一起吃涂着辣椒油的馍。镇上只有一条马路,中学在两排秃山中间的平地上,全年黄沙飞舞,10月开始下雪,冬季零下20度,西部氛围满满。

  镇上英语老师稀缺,我和小伙伴就担任了英语老师,同时还教授实践课、国学课。英语课每周有早读和晚自习,西部有时差,冬季早晨六点多去学校的路上感觉就像北京的五点多,又冷又黑又静谧。

  了解学生基础差的情况,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适应西部水土,举办笔友活动、冬日暖阳捐赠……我在微博发布“困的支教日记”话题,记录着支教点滴故事,忙忙碌碌,一年的支教时光很快就到了。孩子们不舍的眼泪,甘肃的牛肉面,甚至飞扬的黄沙,都成为回京读研后午夜梦回的羁绊。

  “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在基层扎根过的人的同感。甘肃会宁也不知不觉成为我的另一个故乡。只可惜“梦里不知身是客”,那就继续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在心里生根。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2018年,“继续做点什么”的念头发芽,我放弃了金融专业工作,坚定选择了留校任教,从“支教老师”晋级成为真正的教师。

  经历过西部支教,我对不同生源背景的大学生都多了一份理解和亲切,尤其看到从小县城考来的学生,就想起我的那些初中生——他们可能拥有和我支教的学生类似的中学时光吧。

  留校后的四年,我谨记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做着教师这份“良心活”。在团学工作中,在防疫工作中,在辅导员工作中,学生成长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学校和国家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里。从志愿服务的青年,到为青年服务的共青团人,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奉献的初心,这可能就是志愿西部赋予我的决心和能量。

  簇拥着冬梦 暖了春芽

  2022年,整装再出发,我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带队教师和志愿者礼仪培训师的身份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工作,再次成为一名一线志愿者。

 

  我和学生们服务于国家体育馆竞赛信息台岗位。竞赛信息台是掌管全部赛事信息的“数据库”。闭环70余天,我带领学生们发扬贸大APEC志愿者的“螺丝钉”精神,继续延续零失误、零延迟、零懈怠的高标准;传承贸大手绘特色,推出“我画你猜”运动员互动板报,显示中国青年文化自信,搭建中外友好交流桥梁。

  一年好景君须记。志愿西部一年,留下一生印记,这印记有关于担当,有关于大爱,有关于奉献。西部计划志愿者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我们前赴后继去接力,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片,散是满天星,相遇时一旦确认身份,就会凝聚为一团炙热的青春火焰。

  (作者:张壬娇,中共党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会宁团团长,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带队教师、志愿者礼仪培训师,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