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研支团国庆假期翻山越岭为学生拍摄全家福

 

2022-10-08 10: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谢作武 李博涵)金秋十月,桂子飘香。伴随着丰收的喜悦与国庆的欢欣,孩子们幸福洋溢的笑容被定格在一帧又一帧“家庭合影”当中。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大石分队的三名志愿者翻山越岭、走家串户,为学生们的家庭拍摄了一张张平凡但更显珍贵的“全家福”。

志愿者给学生拍摄的全家福。谢作武供图

  大石村,坐落于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刚摆脱贫困不久的脱贫村。2022年7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三名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支教工作。教学之余,他们了解到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学生家庭几乎没有“全家福”,不少家庭唯一的正式合影是已经泛黄的结婚登记照。志愿者谢作武和队员们决定发挥摄影的爱好特长为学生家庭拍摄家庭合影。国庆假期,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全校40名学生家庭的珍贵影像。

杨晓迪一家与新房合影。谢作武供图

  一条长板凳、一个打光板、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年丰时稔,志愿者们利用简单的道具,自然的景观,就地取材开展拍摄工作。“大家看镜头,笑一笑!露出牙齿,很好”。“咔嚓”,一张温馨和睦的“全家福”诞生了。

杨浩鑫一家 谢作武供图

  村民们面对镜头时的顾虑、拘束与不自在,是志愿者在拍摄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对此,志愿者们通过“逗乐”的方式配合快速抓拍来解决。拍摄中最大的缺憾是什么?三名志愿者给出了一致的回答——“我们很难有机会给他们拍摄一张严格意义上的‘全家福’。”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由于父母缺席,大多的全家福都是祖孙合影。对此,志愿者们切实地体会到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只有地区产业发展起来了,青壮年劳动力才有留下来的意愿与信心,学生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生的成长教育才会有更好的保障。

杨培遇一家 谢作武供图

  关于收获三名志愿者一致表示,在拍摄活动中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间农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纵横发达的乡村公路、宽敞明亮的院落新房、科技智能的家用电器……在国家政策的号召指引、脱贫干部的结对帮扶以及农民自身的勤劳奋斗下,农村生活朝着舒适、便捷、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拍摄中,一些“小事”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温暖着他们。

高光良老人和家人在一起。谢作武供图

  80多岁高龄的高光良老人是一名老党员,他曾是大石村的老村长,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如今他已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在给他们家拍照时,当摄影师准备按下快门时,老人突然说等一下。端坐在镜头前的他用颤巍巍的手在胸前坚定地别上了一枚党徽,日暮黄昏里,那枚党徽却如同太阳一般熠熠生辉。

高才郦一家 谢作武供图

  “老师,等我爸爸下午回来了再一起拍吧”,这是二年级学生高依玲向三位志愿者提出的小请求。拍摄当天,高依玲的父亲正在县城工作,在得知志愿者的来意后,高依玲先是表现出兴奋雀跃而后又为爸爸不能参与合影感到遗憾。于是志愿者与高依玲约定下午拍摄。在拍摄结束后的几天里,高依玲每每遇见志愿者便会询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够拿到我们家的‘全家福’呢?”

志愿者给家长看拍摄的效果。李博涵供图

  一张小小的“全家福”,浓缩着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蓝图;一张小小的“全家福”,承载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一张小小的“全家福”,传递着人们对越来越有奔头的好日子的希冀。

  在这些照片冲洗打印并装裱至相框后,志愿者们将把一张张“全家福”递交至每一个学生家庭手中。未来,他们将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用镜头去记录和讲述新时代大石村民的生活故事。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