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牵挂》的灵魂洗礼:深沉而伟大的牵挂

 

2014-05-21 08:4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5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最深处底层的小剧场里,我有些意外地看了一场激动心灵,使人的精神情愫得到净化,升华的多场次大型话剧——由习志淦编剧并总导、冯楠执导,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业余演员演出的《牵挂》。这出表现华中农大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山区去支教的生活故事的话剧,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以饱满的青春热情和严肃的、高尚的思想力量,给了观众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观剧的过程中,大家始终屏声静息。我和大多数年轻的观众似乎共着同一根心弦,时而发出笑声,时而流出热泪,最后是接受谢幕时长久持续的掌声——发自内心的被艺术的无形手掌掴着了而反激出的掌声。

话剧《牵挂》剧照

  这个戏的主人公,在舞台上活着的,立起来的青年志愿者形象张福禹,取材于华中农业大学三个真实的学生原型:感动中国的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赵福兵、舍己救人的张瑜。有着丰富的戏曲创作经验的剧作家,第一次涉足话剧,就投入了对现实变革生活的感情,用朴素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的创作方法,写出了这个非常生活化又颇具艺术典型性的好戏,又一次验证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条切实可靠,颠扑不破的艺术创造的路子。

  《牵挂》吸引人的,首先是它非常生活化的散发着感性的诗意光辉的艺术魅力。舞台大灯一亮,富有特征的农大校园一角的生活场景就带着动感展现出来。农务教育的先驱张之洞的雕像,面临着毕业后人生选择的青年学生的心声和姿影,向学生卖唱挣钱的青年农民装出一瘸一拐的脚步和他江湖气、时节感俱足的歌声和叫场声,这一切使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生活湍流,一下子就沛然入戏,盈场满台的跳动、流淌。三个面临着人生选择的青年人的形象,从都市世俗生活的漩涡中浮现出来了。出身贫苦人家,朴实憨厚、志存高远的张福禹,被一封来自山区孩子的来信打动,选择了舍弃保研深造的机会,到他一经目击便深深牵挂的贫困山区去支教。但他的内心,也不无对暗恋已久的女友许思婷的眷恋。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不错,工作积极,善于察言观色、酬接应对的孟天翔,则选择了在大城市经商就业,信心满满地自以为在追求许思婷上着了先鞭,已握胜算。他们两人都没有料到,美丽、单纯、有着都市女孩的浪漫气质和生活情调,时而矜持时而任性的许思婷,却做出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选择:考研,让自己和张福禹都留在城里;示爱,把又惊喜又为难的张福禹作为送给爷爷许文澜的“生日礼物”。这一来,许家的长辈分成了两派:多少有些嫌贫爱富的、趋炎附势的思婷妈妈上官卓君看上的是“高富帅”的孟天翔。而思婷爷爷,老农学家许文澜,却因岁月深处的一段残梦,一个情结,对选择去恩施凤凰岭支教的张福禹青睐有加,成了支持张福禹人生选择,坚定许思婷的感情选择的一个最有分量的砝码。这个戏的矛盾冲突的第一波,就在第一场许文澜的生日里荡漾开来了。这个戏的严肃的,高远的主题,也在人们伸手可触的都市世俗生活的轻喜剧中展示了出来。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主人公张福禹,却陷入了非常现实的两难选择的尴尬之中。超越世俗生活的安逸尊荣而选择到贫困山区去做艰苦的支教工作,这是需要有健全、合理的道德信念支撑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