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汇聚微光做植梦的牧羊人

 

2022-03-01 15: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铁北路

  铁北路穿城东去,偶尔会有一辆缓慢的火车驶过,仿佛一位耄耋老人在展示他的钢铁雄心。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二山余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21年8月,我以山大学子的身份,于铁北路旁的完全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坦然讲,真实的支教生活和我曾经的预期具有一定的落差。在完全中学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我曾以为,中学的课堂是一种纯粹思想的碰撞,我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传递给学生,又从学生那里获得丰盈的反馈,是一种“坐而论道”又“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理想境界;课堂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豫地名山大川。

  可现实却让我为曾经的想法羞愧难当。学生的基础并不能支撑这种教育模式,忽略客观现实的附庸风雅是毒剂而非良方。同时,入冬后南方的气候令我这个习惯了暖气的北方人一时难以适应,多次患病,险些耽误工作。

  铁北路的冬天一时显得十分漫长。

  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它。”

  挫折与困难绝非罗所言“生活之真相”,因为其从未被隐瞒;我也绝不敢自许怀有“英雄主义”。但罗之言所传递的精神还是令人振奋的。我开始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是乡村振兴阶段仍需努力的一个着力点。

  就我所见而言,目前大部分乡、镇、村学校硬件建设相较于之前已经大大改观。刘奇耀(山东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于2003年在山西灵丘县上寨中学支教)学长曾在支教期间秉烛授课,三更捕鼠。而今服务地学校已经建成了标准化的屋舍,保证了基本的水电。这是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但服务地学校依旧存在师资缺少、教师专业和所授专业匹配度低、部分地区教师学历过低等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来释放他们的热量。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十分常见。对孩子而言,他们所能想象到的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也仅限于其父母这一代所展示的样貌。

  我曾在班中和孩子们畅谈大学的社团生活,可是被一个调皮的孩子打断了:“老师,你说的没用,你说咱们班能有多少人上大学?”我一时语塞。孩子没有恶意,他只是想接个话茬从而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却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他们没有见过更广阔的世界,没有认识到知识塑造人的力量。与其说他们缺少知识,不如说缺少梦想。一粒宝石,终日埋藏在泥沙混凝土中,定会忘记它也曾有灿若星辰的潜力。

  我明白,无法彻底改变每一个人,但是我应尽力为每一个孩子推开一扇窗,让梦想的光照进来。如此,算得上是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吧。

  语文书的风骨

  如何耕植梦想?

  我认为,首要要锤炼业务能力,把课上好,在学习知识基础之上,深挖课文背后的价值。在教学中,我发现,语文课本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它浅可授知识,深可塑人格,是实现授业和育人的最优解,具有不一样的风骨。

  在《春》一课,我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学是生命之春,人生无限可能;在《济南的冬天》一课,由济南言及山大,述说山大与确山之间的帮扶历程、奉献情怀;在《论语》一课,带学生们领略颜回穷且益坚的品质;在《诫子书》一课,借先贤之口告诫学生为君子须淡泊;在《狼》一课我们共同反思了现代社会浮躁的“狼文化”;在《杞人忧天》一课我们共同感慨于古人对于天地之畅想……

  在教授《再塑生命的人》时,我和学生们一起闭上眼,用手指在手心书写莎莉文老师给海伦书写过的单词。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我们穿越时空和那个罹患眼疾的女孩联结了起来,感受到了她再塑生命之时的喜悦。

  后来,我们进行了更为新颖的教育尝试,如设立“山大书屋”,引导确山和山大实验学校两地的孩子们互通书信,介绍山大百廿历史等等。随着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对我敞开心扉,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正视自己的爱好,或者说萌芽般的梦想。在他们心目中,画画不再是家长口中吃不饱饭之职业;音乐不再是富家子弟之兴趣;学习也不再是升学赚钱之工具。

  期末的时候,一名女生找到我,说:“老师,我的梦想就是考上山东大学,成为和你一样的志愿者!”那一刻,照耀过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午后暖阳仿佛照到了我的身上。

  树木和树人

  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在文中塑造了一个默默无闻、毅力巨大的牧羊人形象。经过他的努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变成了绿洲。可惜让·乔诺这个感人至深的形象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此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志愿者们正在奉献着微光,汇聚着青春的蓬勃力量,让这个世界发生改变。他们耕植着名为梦想的树木,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虔诚与热忱。

  (作者:谭翊博,河北保定人,山东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河南省确山县完全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