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走进大凉山与你们相遇好幸运

 

2016-12-02 15:1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一年之于一生,不过是短短的一小部分,但在西部的一年,或许注定会成为我最难忘的记忆。李源潮同志在《引导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青春梦想》讲话中提及“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句话的的确确是激励我来到四川的最直接动力。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光倩为学生辅导功课。胡光倩 供图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光倩为学生辅导功课。胡光倩 供图

  转眼间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已经伴随我三个多月,当一切繁华褪去,工作和生活都渐渐步入正轨,对于这个新的身份,我也有着不同的感悟。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生活如此,支教亦是如此。

  2016年8月24日,我们一行7人从合肥南集合出发一路辗转于26日到达四川凉山州普格县,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大巴整整两个小时处于“晕头转向”不知所往的状态。就这样,我们一路颠簸摇摆着进入了普格民族中学。初一的学生正在军训,两栋教学楼中间一小块水泥地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学生。没有英姿飒爽的教官,没有干净整洁的军训服,没有整齐统一的口号,只有一位老师,站在高处拿着喇叭喊命令,反复不断的喊“向左转,向右转”,再无其他。这是学生们第一次看见我们,大眼睛滴溜溜来回转上下打量着我们,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学生,扶着眼镜眯着眼仔细观察着他们。

  来到民中的第一个礼拜我是有些讶异的。从未见过一所学校傲然独立于山头,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没有宿管,没有热水...我们也算是幸运儿,成为学校刚建起来周转房的第一批入住者。相比之下学生的宿舍生活差强人意:两三个人挤一张小床再平常不过,房间不够就教室改造成大杂居的集体宿舍,更艰难的是学生从来都是喝生水,男女生都是如此。现在已经很冷,我们都纷纷裹上大棉袄的时候,学生还是一件短袖一件外套(校服标配),用冷水洗头洗脚,靠挤在一起取暖。一到饭点,每个人就捧着一个小碗在班级门口有秩序地排队盛饭,基本上都是土豆青菜偶尔也有会有一桶丝丝缕缕的蛋汤。也许是冷水喝多了,也许是宿舍卫生不过关,在前阵子学校里突然刮起来一股“干疮”风,严重的班级有将近30多个学生都被迫回家,整个学校都人心惶惶。学校没有医疗室,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要下山,而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忍,我专门备了一个保温杯,盛满热水带去班里,有肚子疼或不舒服的同学就可以拿去喝。由于自己身体容易有些小病小痛,因此宿舍内备了一些基本的感冒发烧还有拉肚子等药,也因为此我成为了学生们口中的“药店老板娘”。

普格民中初一的孩子们。胡光倩 供图

普格民中初一的孩子们。胡光倩 供图

  普格民中处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教育也是紧追经济发展步伐。我担任初一年级英语老师,共有140多名学生,生源基本上是附近其他山头里的村落人家,90%的学生都是彝族,说彝语,家里平均有5到6个孩子。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既新奇又困难,很多孩子连a o e都分不清,从何学起A B C呢?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作为这群孩子的英语启蒙老师,我又重新翻出本科老师推荐的“How to Teach English”,花尽心思去备课去准备课堂小活动来提升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下课播放简单韵律强的英语儿歌,课后给班级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补课。不出所料,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也很愿意张嘴读英语,但是半期考试的平均分让我一下子沮丧无比。虽然两个班各自排名一,二,但是平均分45这个数字太过刺眼。有一两天的时间,我上课的时候都很严肃,甚至可以用很生气来形容,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问题反复强调多遍还是那么多人不会?为什么最简单的单词都背不下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晚自习的时候,班级一个不起眼的女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Niki老师,你不要生气了,那样就不美了。我们会好好学习英语的,不让你难过。”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纸条上工工整整的内容时,一下子就笑了,一下子心就软了。那天我想了很久,我们来支教,毫无疑问是帮助学生学习,那除了最表面的成绩外我们还应该带来什么?说起来也不怕笑话,我们虽未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在这里已经被称为“学历最高的老师”,这个名号每次听到都觉得很尴尬,但学生却非常骄傲,到处炫耀自己的老师是安徽来的研究生,尽管他们对研究生也没什么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课本知识,我们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外面的世界,是榜样的作用。我开始调整上课模式,介绍课本知识时会拓展知识面,讲解单词时会加上其文化含义,专门开班会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大学里的社团和学习方式等。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只会考试的呆子,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大山,拥抱新的生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