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研支团:闪耀在大山里的青春光芒

 

2016-06-06 10:5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02年,江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派出研究生支教团高举旗帜,正式走进了大山深处、走进了望谟边陲小县。14年,转眼即逝,14年,是点滴成河的记忆,14年,是继往、更是开来,一届接着一届的爱心接力,104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黔山赣水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

  坚持因材施教与课堂创新相结合,服务当地教育发展

  “记得望谟第六中学刚开学时,我带着学生开展军训,听着拗口的‘望谟话’,每天都是晕乎乎的,现在听起来,感觉好亲切。”第十四届支教团老师夏沅敏,不知不觉来到望谟六中支教已经半年多了,从开始听本地方言“望谟话”感觉的晕乎乎到现在的亲切感,这一切的一切正朝着她最初的“支教梦”迈进。

  对于夏沅敏老师来说,她最初的“支教梦”就是,挥洒青春的汗水,为山区的孩子逐梦未来。而望谟县正是她书写芳华之地。

  尽管语言不通,夏沅敏老师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全面了解了望谟第六中学的学校概况及学生的现状。

  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震惊了全国,而望谟六中正是受过灾害侵蚀后,重新建立在县城郊外的学校,该校的学生大多是“城不城,农不农”的留守儿童,他们既没有城里孩子良好的学习基础,又没有农村孩子的朴实上进。

  “说实话,当时心里面担心,不能把他们教好。”夏沅敏是一名体育老师,却还要兼顾着七(20)班语文和七(15)班政治的教学。刚开始,她倍感压力,每天几乎都备课到深夜,精心准备,一个多月下来,学生们也慢慢认同了她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认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夏沅敏老师告诉记者,这都是得到支教成员们和当地师生们的帮助。

  支教团成员们,来到望谟支教后,虽然各自分到不同教学点,但是他们每一个星期都召开团队例会,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调整教学心态,去粗取精,补齐短板,不断在实践中改良自身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方学习和总结,支教团成员们认为,望谟县的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上要坚持因材施教与课堂创新相结合,才能契合当地教育。

  “在望谟第四中学创建的‘蓝精灵’梦想班,就是支教团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是自我教学展示的舞台,更是和孩子们一起逐梦的天空。”据夏沅敏老师介绍,“蓝精灵”梦想班,在2013年6月由十二届支教团开始创建,在这个班级里,孩子们就像一个一个的小精灵,支教团的老师就是小精灵们的翅膀,带着他们遨游浩瀚无边的天际。2015年9月,第十四届支教团接过接力棒,正带着小精灵们展开翅膀逐梦未来!

  坚持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结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015年9月10日,望谟县第六中学“一路青春FM”广播站正式成立,成立当天,恰逢教师节,支教团成员姚丹和夏沅敏在此佳节,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教师节献歌活动。这一献礼,标志着望谟县第六中学校园广播站正式开播。

  每天傍晚17点至19点,校园广播站定时播报,开设得有 “热点新闻”、“校园动态”、“文学星空”、“校园音乐”等栏目。让同学们了解时事资讯,开拓视野;走进文学殿堂,共享文学魅力。

  “‘一路青春FM’广播站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特长的个性舞台。”支教团成员姚丹老师说,“加入广播站的小播音员和小记者,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学生,他们不仅要负责播音,还要进行校园采访,宣传正能量,倡导和谐校园。”

  “一路青春FM”广播站的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一批小播音员、小记者,他们也充当了创造多姿多彩校园文化的筑路人。

  支教团队员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同时,结合各自专业特长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以学生为本,努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据了解,支教团成员在支教期间,主动承接了各校传统校园文化项目,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开展活动形式的创新。如:2015年是全国积极贯彻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团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机,支教团根据时代背景在各校举办了“纪念12.9”诗歌演讲比赛,举行“国旗敬礼”爱国主义活动等,均受到学生老师的广泛欢迎。

  “创新永无止境!支教团还自主开发了活动项目,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支教团团长伍月介绍,支教团依靠两名音乐专业的队员,自主创办了“普通话培训班”、“乐理知识班”,利用周末下乡走访学校进行开课,帮助当地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和基本的乐理常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