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扎根田埂间,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最美答卷

 

2025-10-23 14:49: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西部志愿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重要回信中,深情勉励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份嘱托如明灯般照亮无数青年的奋斗征途,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西部的决心。

  2024年,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带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信念奔赴龙江大地,在海伦市长发镇的基层实践里,真切读懂了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深刻意义。

  在基层磨砺中淬炼青春底色

  初到长发镇,我接到的首个任务是协助农业统计工作。从校园象牙塔走进基层一线,角色转变远非一帆风顺:复杂的报表逻辑让人犯难,繁琐的数据核对耗神费力,与农户沟通时的语言差异更成了“拦路虎”。这些接踵而至的难题曾让我手忙脚乱,但如今回头看,每一次克服困境的过程,都是我扎根基层的成长印记。

  记得在统计春耕作物面积时,为了确保数据精准,我跟着村组长走遍了全镇7个自然村的田埂地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笔记本记录下每一户的种植情况。烈日下的汗水浸透了衣衫,却也让我真正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

西部计划志愿者赵鑫杰开展入户农业统计工作

  除了农业统计,秸秆禁烧的环保任务同样是我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防火监管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蹲守田埂,紧盯每一处角落,只为及时排查隐患、杜绝零星火点引发火灾。最惊险的一次,高速路边的秸秆突然起火,浓烟瞬间蔓延至路面,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安全。在统一指挥下,我和同事们连夜组织村民,手持铁锹、接好水管奋力扑救。当最后一丝火星被扑灭,望着自己被汗水浸透的衣衫与沾满泥土的双手,心中涌起的不是疲惫,而是“功成必定有我”的强烈自豪感。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磨砺,让我从当初“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一步步成长为能扛事、敢担当的基层工作者。

  在烟火气中厚植为民情怀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与当地居民的相处,是我基层生活中最温暖的篇章。记得第一次走访特别扶助家庭姜大爷家,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我,又颤巍巍地从柜子里翻出几颗糖果,执意要我尝尝“自家的味道”。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群众的信任从不是靠豪言壮语换来的,它藏在耐心倾听家长里短的时刻,更显现在为他们实打实解决难题的每一个行动里。

  在入户宣传禁烧政策时,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我不再生硬念政策条文,而是坐在炕头陪他们算“经济账”:“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万一引发火灾还得受处罚,咱们把秸秆卖给合作社做饲料,每亩还能多赚200元呢!”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我明白基层工作的本质是“走心”,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耐住性子,才能在家长里短中听清民声,在柴米油盐里解决民忧。当看到村民们因政策受益而舒展的眉头,听到他们一句朴实的“这小孩靠谱”,我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这份认可,便是青春最珍贵的勋章。

  在并肩作战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长发镇,身边干部们的敬业精神如同一面镜子,清晰照见责任与担当的模样。为了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有人带头领着村民去考察乡村韭菜种植大棚项目;负责计生工作的刘姐,把各家各户的家庭情况记在心里,总能第一时间为困难群众送去帮扶与慰问。他们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加班梳理研判工作,用“白加黑、五加二”的坚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部计划志愿者赵鑫杰为村民办理业务

  和大家共事的日子里,我慢慢学会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沟通,学会了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更学会了在复杂问题面前稳住心神、理清思路。

  记得有次处理土地纠纷,一位农户因为地界划分和邻居吵得不可开交,我拿着政策条文反复解释,却始终没能平复双方的火气。后来,跟着村书记到田里实地丈量,他一边对照历史台账,一边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耐心劝说,最后终于让两家人握手言和。这件事让我彻底明白,基层工作既要守住“按章办事”的原则底线,更要懂得“春风化雨”的灵活变通。身边这些榜样就像一盏灯,一直指引着我在基层路上调整脚步、坚定往前走。

  在接续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在长发镇服务的这些日子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田垄、每一张笑脸,都成了我青春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不仅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催人奋进的动员令。未来,我会继续扎根海伦,把青春热血洒在田间地头,把为民初心写在乡村振兴蓝图里:努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协助开展电商助农活动,让长发镇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用知识与陪伴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有村民问我:“基层条件这么艰苦,你后悔吗?”每次听到这话,我总会想起第一次扑灭秸秆大火后,一位村民递来的那瓶水;想起给孩子们讲外面世界时,他们眼里闪着的光。这些瞬间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从来不是用舒适程度衡量,而是看能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本文作者:赵鑫杰,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长发镇。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