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11:33:00 来源: 西藏青年报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病房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监护仪上,青年医师林子涵正俯身紧盯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指尖精准地调整着呼吸机参数。他的目光专注而坚定,时而抬手记录数据,时而俯身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白大褂的衣角在忙碌中轻轻晃动。
左一为林子涵在值班室抢救病人。采访对象供图
这是林子涵第二次踏上西部服务的征程。四年前,他从珠江之畔出发,以医学生的身份奔赴新疆阿拉尔的ICU病房;如今,他带着医师证与规培证,扎根在了海拔3650米的拉萨。从塔河之滨到雪域高原,从跟在老师身后记录抢救步骤的学徒,到能独当一面制定治疗方案的医师,改变的是跨越千里的地点,是愈发成熟的身份,不变的是他扎根边疆的脚步,和守护生命的赤诚之心。
初赴西域:休学西行的青春抉择
2021年夏,广州的暑气正盛,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五学生林子涵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正当亲友以为他会按部就班开启读研生活时,他却递交了西部计划报名表——这个生长在南方的青年,要暂停学业,远赴新疆。
“两个念头让我下了决心:实习时遇到的无国界医生老师,还有对祖国边疆的向往。”林子涵的决定得到了家人和导师的支持,在保留学籍的手续办完后,他登上了前往新疆的绿皮火车,目的地是新疆生产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的ICU。
初到阿拉尔,ICU病房里的“交响曲”给了他当头一棒——监护仪的蜂鸣、呼吸机的气流声、血透机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昼夜不息。在这里,周末与节假日的概念被淡化,每日交接班雷打不动,与死神赛跑更是家常便饭。林子涵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ICU的灯光惨白刺眼,监护仪的尖锐报警声突然划破寂静——他刚跪到病床边,双手交替按压着第一位患者的胸膛,额头的汗珠砸在床单上,嘴里数着“1、2、3……”的节奏从未间断,身后护士递来的除颤仪正滋滋充电。
就在按压进行到第三轮时,斜对床的监护仪突然发出刺耳的“滴滴”声,数值急速下跌。“隔壁床不行了!”值班护士呼叫医生,两个抢救现场在病房里同时铺开:一边是持续的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一边是快速推注抢救药物、连接呼吸机的忙乱身影。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两个抢救现场终于陆续平稳。
“上班、值班、下夜班,日子单调却格外充实。”林子涵说,每当跟着上级医师完成急会诊,看着濒危病人转危为安、顺利出院,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休息时,他会和同事、志愿者伙伴们一起采棉花、骑骆驼,或是去拜访革命老兵,这些经历让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也让他看清了边疆医疗的迫切需求。
潜心磨砺:为再赴边疆积蓄力量
2022年7月底,结束新疆服务的林子涵马不停蹄赶回广州,准时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到,开启了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学习生涯——既要完成学业,还要参与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开学不久,导师与他谈及未来规划,林子涵坦诚相告:“我想毕业后回基层服务。”这个决定让导师既意外又赞许,全力支持他的想法。林子涵却把这个念头悄悄藏在心底,直到研三临近毕业,顺利通过西部计划考核后,才告知身边亲友。
“很多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放着广州三甲医院的机会不去。”林子涵笑着解释,正是新疆的经历让他明白,边疆更需要能顶上去的医护人员。而这三年规培,更让他有了“再赴边疆”的底气。规培第一年,当值班时遇到病人需要抢救,他没有丝毫慌乱,从容配合团队开展工作——这份镇定,正是新疆一年的实战磨砺赋予他的礼物。
三年里,他珍惜每一次临床实践的机会,跟着导师钻研重症救治技术,反复打磨操作技能。在他看来,每多掌握一项技术,未来在边疆就能多帮一个病人;每积累一次经验,就能在生死线上多一分底气。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以更专业的身份回到边疆的时机。
再踏雪域:初心不改的健康守护
2025年8月,带着硕士学位证、医师证和规培证,林子涵再次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当火车翻越唐古拉山,窗外的景色从翠绿山林变成苍茫雪域,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终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他知道,自己抵达了魂牵梦萦的第二片边疆——西藏拉萨。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依旧是那间熟悉却又更具挑战的ICU。
“身份变了,责任更重了。”林子涵坦言,在这里不仅要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更要适应高原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
初到高原,稀薄的空气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白天查房时走快两步就气短胸闷,夜晚躺在床上头痛欲裂,常常到后半夜才能勉强入睡。但只要穿上白大褂走进ICU,他便立刻驱散疲惫,全身心投入工作。“西藏的ICU有股特别的力量,这里的生命既脆弱又坚韧。”林子涵说,“这里的患者很淳朴,每次帮他们缓解痛苦,他们都会一遍遍说着感谢。”患者及家属的感谢,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他常常想起在新疆带教过他的老师们,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也想起那些在边疆度过的日夜,正是那段经历,让他的青春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如今,林子涵在西藏的志愿服务仍在继续。监护仪的“交响曲”依旧每天在病房响起,但对他而言,这已是最动听的旋律——因为每一次声响,都代表着生命在延续;每一次报警的解除,都意味着希望在重生。
从珠江之畔到塔河之滨,再到雪域高原,林子涵用两次西行,书写了青年一代的奉献答卷。正如他所说:“能成为边疆人民的健康守护者,是我最骄傲的事。初心不改,我会一直在这里坚守下去。”(记者 实习记者 马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