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6:28:00 来源: 哈尔滨日报
在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之地的“红色昌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从黑土地出发,跨越4000多公里,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唐古拉山脉,将青春的足迹深深烙印在雪域高原。作为2015年首批向西藏昌都市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高校之一,11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有46名学子教育接力,在西藏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深情,用知识和爱心点亮一批又一批高原学子的梦想,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征程中最温暖的青春注脚。
三尺讲台:在缺氧的高原,点燃求知的火焰
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教室里,永远有东农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有人刚克服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就拿起粉笔走进课堂;有人本是数学专业,却为了填补教学空缺,熬夜备课扛起物理课;英语老师化身历史讲解员,把远方的故事搬进藏区课堂——跨学科、跨学年授课是常态,单周36节的课时量更是家常便饭。
11年来,这支队伍累计授课超4.7万课时,180多个班级、近万名学生的成长里,都藏着他们的心血:深夜办公室里,灯光下是逐本批改的500多份作业;课后走廊上,是耐心解答问题的身影;40余次听评课打磨教学细节,只为把最好的知识带给孩子。当看到学生们的成绩稳居全校前列,当得知有人考上内地西藏班、走进重点大学,志愿者们说:“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做校园里的“全能微光”,温暖每个角落
讲台之外,志愿者们的身影遍布校园每个角落。他们是教务处里细心排课的“调度员”,是团委中策划活动的“组织者”,是高考、中考考场上严谨负责的监考员;春秋季运动会的跑道旁,他们举着话筒喊哑了嗓子;校园文化节的舞台后,他们忙到深夜布置场地;就连校园卫生检查,都有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
寒冬时,他们发起“温暖衣冬”“冬天里的一双鞋”活动,把满载心意的棉衣棉鞋送到贫困学子手中;中秋夜,他们带着月饼走进特校,陪特殊儿童度过团圆夜;他们还组织“青少年寻根之旅”,带孩子们追寻红色记忆……150余次志愿服务,像点点微光汇聚成炬,不仅照亮了高原学子的生活,更让“东农温度”传遍昌都,第六届服务队还因此获评“2019年西藏自治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许多让西藏学生难忘的瞬间,都藏在那些细节里的温暖。
东北农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昌都服务队,获评“2019年西藏自治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家访足迹,连起民族团结的情
“支教不是我教你学,是我们一起成长。”这是志愿者们常说的话。为了走进孩子心里,他们踏上了漫漫家访路。11年里,500余次家访,足迹遍布80多个县区、乡镇。有的村寨不通公路,他们就徒步几小时;有的家长不会说汉语,却紧紧握住老师们的手,眼中泪光闪烁。此刻,志愿者们感受到支教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远超过“教孩子读书”,是一场心与心的真诚共鸣。在教室里摆放着昌都二高的教室里,有一个特殊的“心愿箱”,里面被学生写给老师的小纸条填得满满当当,每一张都藏着高原学子的心里话。“老师,我知道了东北有个东农,以后我也要去!”“您教我的英文歌,我每天都唱给阿妈听!”“您走了以后,还会回来看看我们吗?”如今,已有2名昌都学子循着这份约定考入东北农业大学,从藏东高原到北疆校园,这份跨越千里的师生情,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最生动的见证。
站在新起点,让格桑花与青春一同绽放
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作为这段辉煌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东农研支团的学子们倍感自豪。“看到昌都越来越好,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就觉得我们没辜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未来,他们还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高原,深耕课程改革,助力教师培训;还要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融入“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继续在雪域高原践行志愿初心。十一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群年轻人会继续以青春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路上,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格桑花与青春一起,在高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东农研支团的故事,仍在继续……(记者 张巍 徐小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