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1:35:00 来源: 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在黔山叠翠、秀水蜿蜒的新店镇,有一抹青春的亮色格外动人。他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明长绪。2022年8月,带着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这位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挥别象牙塔的书香,一头扎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以三年志愿服务为约,在基层沃土上播种青春理想。如今服务期将满,回望来时路,他用初心浇灌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在黔北大地上写下了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明长绪开展反诈宣传
疫线淬炼:初出茅庐的“逆行者”
报到首日,疫情的警报骤然拉响。对于初入基层的明长绪而言,这既是“下马威”,更是试金石。他没有丝毫迟疑,主动请缨加入抗疫队伍,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大学生到“战疫先锋”的蜕变。
晨曦微露时,他已身披 “志愿红” 值守核酸检测点,一边维持秩序、录入信息,一边轻声安抚群众的焦虑;烈日当空下,他驾驶车辆穿梭于村镇之间,争分夺秒运送检测样本,车厢里的温度与他的心跳一同攀升;星月满天后,他仍在仓库里肩扛手提,将防疫物资第一时间分送到各个卡点,汗水浸透的衣衫在晚风里结成盐霜。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上传下达的指令、不断刷新的数据、群众的咨询电话,织成一张密集的工作网,而他始终是那个最沉稳的“织网人”。
明长绪走访脱贫户
“累到沾床就睡是常态,但听到群众说‘谢谢’,看到物资及时送到,就觉得浑身是劲。”这段与时间赛跑的经历,让他读懂了“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更在火线上淬炼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春底色。
岗位耕耘:平凡日常里的“多面手”
转入党政办公室工作后,面对繁杂琐碎的后勤保障工作,明长绪用“绣花功夫”打理着每一个细节,从 “门外汉”成长为同事们信赖的“大管家”,让平凡岗位绽放出不凡的光彩。
他创新推行“周菜谱公示+动态补餐”模式,每天清晨核对食材新鲜度,午餐时巡视用餐情况,只为让200余名干部职工吃得安心、吃得暖心。作为镇里的“采购员”,他又练就了“货比三家”的本领:在政采云平台上反复比对参数、核算价格,小到一支笔、一个文件夹,大到应急设备,都力求“花最少的钱办最实的事”。办公用品、清洁物资、应急储备······他为每件物品建立“电子台账”,入库出库笔笔清晰。管理公车时,他严格落实“一车一档”,优化预约调度流程,全年统筹用车1300余次,让每一趟行程都精准高效,成为服务基层的“移动桥梁”。
明长绪清理政务公开栏
在《新店镇志》编纂中,他翻遍档案室的泛黄卷宗,走访数十位老人收集口述史料,伏案撰写11万字初稿;筹备镇史馆时,他又化身“文物征集员”,只为留住小镇的历史记忆。《新店镇年鉴》的文字中,更是凝结着他对乡土变迁的细腻观察。
扎根乡土:民情账本里的“贴心人”
明长绪深知,志愿服务的根,必须扎在群众的心坎上。三年间,明长绪的足迹遍布新店镇21个行政村,208户村民的家门口都留下过他的身影。担任大麻窝村“民情助理”时,他更是成了村民们随叫随到的“小绪”。
汛期地质灾害预警响起时,明长绪跟着镇村干部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敲门。“大叔,快收拾东西,我们去安置点!”沙哑的声音里满是焦急。遇到村民反映医保报销疑问,他当场掏出笔记本记录,回到镇里查政策、问流程,第二天就带着答案上门。村里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交水电费,他手把手教操作,还留下写着自己电话的纸条:“有事随时来找我。”
明长绪为职工宿舍换灯泡
明长绪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是这份“把群众当家人”的热忱,让他的志愿服务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
初心不改:青春答卷里的“追光者”
三年来,明长绪的付出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连续两年获评“市级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更荣获“国家级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称号。但对他而言,真正的勋章,是群众的笑容、同事的信赖,是看着新店镇在自己的参与下一点点变好。
从抗疫一线的“冲锋者”到后勤保障的“勤务员”,从乡土间的“调研员”到文脉里的“守护者”,明长绪用三年青春,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明长绪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用三年的坚守证明:平凡岗位从来不是“舞台太小”,而是“功夫不够”,只要用心耕耘,就能种出属于自己的“丰收田”。
服务期即将结束,但明长绪的“基层故事”并未落幕。正如他初来时的誓言,这份扎根大地的初心,将继续指引他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新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