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随笔:把青春奉献在西藏的发展上

 

2025-04-29 15:10: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早在10年前,“西部计划”就已经走进了我的心中,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一见钟情”。大一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点进了西部计划的官网,从此便种下了日后的缘分。看到志愿者们的故事后,我深受鼓舞,在心中下定决心:4年后,我也要参加“西部计划”,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四毕业后的那个夏天,我来到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紫云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义务支教活动,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这些支教老师只能住在简易房里,睡床板、躺桌子、打地铺,四五个老师挤在一个房间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教学计划。通过家访,我们发现当地大多是留守儿童,村子里有的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卫生间甚至是和羊圈在一起的。但在那里,我也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清澈双眼,他们抓着我的手找我谈心、做游戏的幸福我始终不能忘记。从那时起,我也在心中默默和自己做了个约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来西部!

  读研时,我还是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因此,我决定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西部计划”——我要去西藏。我想,如果能让我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到更多由于资源条件所限无法获得某些知识,但是发自内心渴望知识的人,实现知识的传递、教育的延续,那一定是我走了那么多路、读了那么多书的最大意义。于是,在报名时,我果断填下了“西藏”二字。如我所愿,西部计划的名单出来之后,我被分配到了拉萨市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工作的内容主要以江苏援藏的宣传工作为主。

  西藏,我来了!2020年7月,当我踏上西藏的第一寸土地时,我便知道,这段缘分终于开始了。拉萨素有“日光之城”的称号,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海拔在3600多米,对于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来说,突然在高原上生活,身体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面对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少的客观环境,我需要快速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快速适应高原的生活环境。

  援藏工作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工作期间,每天的援藏宣传必不可少,前方与后方的互动沟通更是关键。要把前方的动态及时准确告诉后方,后方也要不断提供精准的支持与保障,双方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从而助推西藏发展。一遍一遍地校对核查文案,层层报备审批文件,看似细碎繁杂的工作却不容疏忽,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需要足够细心与耐心。

  除了处理日常的文件,做好宣传工作,我们还会去江苏省对口县区实地考察。林周县,是江苏对口支援拉萨下属的县区之一。我曾有幸去林周县参观考察,从拉萨市区到林周的路上,风景从街市逐渐变成了高山树木,还有那一望无际的青稞田。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公里,南北狭长,跨度达180公里。念青唐古拉山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林周县高效节水饲草生产示范基地、拉萨市林周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牦牛养殖基地、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等地方,发现在中央和地方帮助扶持下,林周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林周的示范园区的建成,林周的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脸上幸福的笑脸,无疑是对援藏工作者工作的最大肯定。

  考察中,也让我对援藏工作更加热爱。看到县区的变化,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希望。

  这一年,从语言沟通不畅,到拉着“阿加”话家常;从走很多路走得脚底起泡、缺氧后凌晨3点的失眠、气候干燥得流鼻血,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从高寒缺氧戴上吸氧仪,到自由地大口喘气……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在西藏的这一年,我看到的是周末“恩海学堂”里留守儿童那渴望知识的眼睛,是交通文明引导后藏族小哥热情递上的一杯藏式奶茶,是顶着月光冒着寒风出发去维持“雪顿节”秩序做好引导服务,只为藏族同胞可以安全有序过节,而志愿服务后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藏面足以抚慰人心……

  “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经常被称为“蓝精灵”,不仅是因为他们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更是因为他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好似一群“蓝精灵”般善良纯净。我想,我喜欢它的理由也在于此。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当我来到西藏,来到拉萨后,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在拉萨的每一天,我都时刻提醒自己牢记援藏初心,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援藏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承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西藏的发展上,尽自己所能,贡献出一份力量,哪怕再微小,积少成多,终有一天会汇聚成大海。

  如今,对于西藏的感情不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一种热爱,一种责任。(西部计划志愿者李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