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孟玫桂:努力成为温暖他人前行的力量

 

2025-04-01 14:33:00   来源: 贵州日报   

  “在贵州的这一年,必将成为我最宝贵的青春印记。”

  2024年7月,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孟玫桂背上行囊,跨越1800公里,来到安顺市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在这里,她与团队不断迎接新挑战、探索新可能,全心全意做好支教工作。

  此行并非孟玫桂第一次与该校结缘。2020年,初入大学的孟玫桂在社团招新时,被一段来自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的视频深深打动。“感谢扬州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我们会好好学习……”看着学生们真挚地表达对扬州大学贵州反哺实践团的感谢,一颗支教的种子,也在孟玫桂的心底悄然生根。经过选拔,她如愿成为了该实践团的一员。

  此后,孟玫桂与团队成员组织了“扬知耘梦”线上支教活动。在线上支教活动中,团队精心策划,创办了“云游英国”“医学小课堂”“物理小实验”“趣味写作”等趣味课程近20门,努力为山区孩子们打开一扇探索山外世界的窗。

  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团队采取10人内的“小班制”教学,并为每个班级配备2名班主任、固定开设班会课,以便精准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2021年至2024年,“扬知耘梦”线上支教累计受益儿童近200人次。“那段隔着屏幕教学的日子,使我线下支教的愿望愈发强烈。”孟玫桂说。

  扬州大学研支团2013年开始志愿服务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每年选拔7人的团队前往镇宁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2024年7月,孟玫桂作为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接过“黔”行接力棒,从线上筑梦到实地奔赴。

  “每天备课、授课、课后辅导,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当真正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了60多名孩子的英语教师,孟玫桂逐渐明白了“支教”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单词没过关的放学后留下来继续默写。”日复一日,孟玫桂的坚持换来学生英语成绩稳步提升、课堂上也越发积极主动,“学生体会到了成绩进步的成就感,他们开始表达对我们的喜爱和感谢,悄悄画我的卡通画像,把运动会发的零食给我吃,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的幸福,也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温暖他人前行的力量。”

  到了周末节假日,大山深处,还有一群孩子期盼着扬州大学研支团的到来。“10年前,师兄师姐们去马厂小学支教只能坐马车,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孟玫桂介绍,自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支教起,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安顺“袖珍村小”马厂小学、木厂小学开展支教服务。

  截至目前,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黔心花开”系列课程和特色活动40余场,为孩子们募捐了校服、净水器、乒乓球桌等公益物资近15万元。

  采访结束时,孟玫桂望向窗外,感叹安顺支教的一年时光既短暂又充实,“我知道,今年九月又会有更多的‘我’满腔热忱地踏上这片土地。”(记者 梁珍情)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