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11:28:00 来源: 中青在线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积极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先后选派477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走出湖光塔影,扎根祖国西部大地,深入一线教学基层,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追求理想、磨砺青春、绽放芳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年,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28名志愿者分赴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北雄安等地,以“用我智慧奉献爱”的志愿精神在教育育人一线辛勤奉献、播撒希望。一年的支教生涯已经过半,志愿者们在这段珍贵的经历中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思想境界,镌刻下一段段难忘的感人故事。
对我(北京大学第26届研支团成员张晋森)来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海一直是一方充满未知的天地。
在确定将要在未来一年里扎根青海后,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与事:高原的气候、县城的风貌、学校的环境、我的第一届学生……对于生在南方、学在北方的我来说,西部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有着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吸引着我去探索。终于,时间来到五月,怀着复杂的心情,与青海分团的其他四位志愿者一道,我第一次来到了青海,第一次走进朔山中学的校门,为一年的支教生活拉开了序幕。
初见
2024年5月28日,在忐忑与期待中,我首次站上了三尺讲台,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们独立讲授了一堂完整的政治课。对于此前仅有模拟试讲经历的我来说,“人生第一课”的顺利结束带来的是极大的满足感,先前对教学的畏惧一下子散了大半。试讲后,我又前往高三年级跟班听课,发现教室内的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保持着良好的课堂纪律,只是偶尔回头偷看一眼我们这些教室里的“新面孔”,这也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又多了几分自信。跟班听课结束后,此次的教学实践便告一段落。我们暂别朔中,并期盼着暑假后与同学们的再次相遇。
重识
人们常说,知道的越多,才知所知越少,这大概便是对我正式走上教学岗位后感受的最佳概括。新学期开学,我正式加入了高三年级组,成为了两个重点班的政治老师。然而,站上讲台后不久我便发现,高三年级的教与学都和我的设想相差甚远:老师并不容易“教”,学生也没有那么热爱“学”,我的教学远没有先前想象的那般顺利。
就“教”而言,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老师们既要确保完成教学进度,又要系统梳理每一知识点,还要做到讲练结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找到三者间的平衡,必须抓大放小,有所侧重。然而,初来乍到的我总是担心既“讲不透彻”又“练不到位”,每每尝试追求面面俱到,反而时常顾此失彼,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至于学生们的“学”,先前在我听课时表现出的“品学兼优”,现在看来大概只是同学们在“局外人”面前的有意“表演”。在我成为了校内的“自己人”之后,随着换老师的“新鲜劲儿”逐渐减退,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开始肉眼可见地下滑:清醒状态与端正坐姿都是“限时特惠”,邻座间的窃窃私语不时发展为公开辩论,我所提出的问题则应者寥寥。这对已然手忙脚乱的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暑假期间,我曾在以往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设想出了课前演讲、同桌合作听写等一系列的“前沿”教学手段。可在此时,我甚至完全没有机会将这些“高大上”的教学技巧付诸实践,更毋言用它们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起步,便不幸地撞上了“天花板”,陷入了困局。
求变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所知甚少,因而无法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正在讲授的政治书上也强调,调查研究是认识矛盾的前提,解决矛盾的关键。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高三年级,很快便发现了一批先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每日高密度的课程安排使得同学们缺乏充足的自主自习时间;绝大多数走读生同学回家后的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有的同学因计划参与体育类专业单独招生而经常需要请长假比赛……正是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让我太过理想化的教学设想始终只能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难以落到实处。
也在这时,林小英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我有所反思。在文中,老师以“自作自受”一词对杜威的“一个经验”概念进行了阐释,强调人的成长应当是做出选择与承担对应后果的统一,太多的“做”或者太多的“受”都会打破二者间的平衡,导致“做”与“受”的意义变得贫乏和虚假。仔细想来,在先前的教学中,我常常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过度追求对课堂的“把持”,用各种环节将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班级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紧跟我的节奏,但几乎没有独立去“做”的机会,也就不会独立去“受”;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则不知道该如何在新模式下独立去“做”,却承担了许多本不该归咎于其一人的“受”。因此,前者会将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视为理所应当,后者则长期找不到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两类学生都逐渐失去努力学习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不愿努力学,老师自然便不好教,教学便陷入僵局。
发现了问题,便要思考如何做出改变。这时,自己先前所积累的些许教育学理论终于派上了用场。格特·比斯塔曾提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无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其结果并不总是能够如人们所愿。教育者应当坦然地承认与接纳这种不确定性,才有可能实现预设的,甚至是意料之外的育人目标,而这也是这种“风险”的“美丽之处”。如若同样用俗语来阐释这一概念,大概便是“无知者无畏”了。换言之,要把对教育结果的“无知”作为“无畏”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才能期待有所建树,去拥抱“教育的美丽风险”。
带着以上的思考,怀着对“无知”的警醒,我开始“无畏”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放弃对课堂的“分秒必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考虑到同学们普遍存在基础不牢、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我选择将那些“高大上”的教学手段暂时搁置,通过回归学生们熟悉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针对同学们不同的学习情况与特点,我开始制定更加精准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规划学习安排;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同学,则着重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
事实证明,改变带来的成果是喜人的。课堂节奏放慢后,同学们学得更加轻松,学习的积极性随即相应提升: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加认真地记下了我强调的重点难点,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开始努力完成我设定的目标。积极性有了,整体的课堂状态便大有改观,似乎我听课时看到的那批“好学生”又重新回到了班里。直到此时,我的教学才终于算是走上正轨,这也让我第一次获得了期待结果的勇气。
除了“无畏”地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我还与青海分团的其他志愿者们一道,试图在学习以外的领域为同学们做些什么。关注到班级中有同学在日常学习中感到迷茫与焦虑,我们联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青历相助”笔友征集活动,为二十六位选修历史学科的同学在燕园里找到了“学习搭子”。现在,第一批来自朔山的信件已经送到了燕园,正期待着来自“过来人”们的回音;考虑到学校开展法治宣教的实际需求,我们联动北京大学学生法律援助协会,发起“法韵流朔山 书馨润心田”图书漂流活动,为朔山中学营造了一处法治文化角,打造了一处法治教育的“实体阵地”。
以上的几项活动,是我们与朔山中学充满未知的初次尝试,较之于尚且能够用量化手段检测成效的教学活动,我们对这些额外活动的效果更加“无知”。但是,在存在的可能性面前,我们再次选择了拥抱教育的美丽风险,“无畏地”,尽己所能地放手去做,并心怀希望地等待着结果的发生。现在想来,林老师在文章中对“自作自受”的强调,大概不仅是要求我们学会去“受”,还希望我们敢于在“受”的基础上继续勇敢去“做”,这是我在朔山中学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成长
高三楼每一间教室的门旁都有着这样一句标语: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尊重换取尊重。作为初入教育场域的新人,我并不能估计出自己可以对学生们造成多大的正面影响,也不知道是否能从这样的“交换”中获取理想的“回报”。在这样的条件下,“无知”的我显然无法做出“理性—经济人”应有的抉择。但是,我始终记得,支撑我完成艰难的改革的,绝不仅仅只有“无知者无畏”与“拥抱教育的美丽风险”,还有已经过去的百余天中同学们与老师们对我的信赖与鼓励。从陌生人到同路人,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得以鼓起勇气以老师自称,在青海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继续追寻我的教育梦想。也正因如此,每当面临类似的选择时,“无知”的我都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无畏”,尝试着创造一些可能性,并期待着这些可能性能够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在我第一次来到朔山中学时,朔山中学的陈校长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上好课就是最大的师德。初听时,只觉得这又是一句平常不过的名言警句;现如今,在教学岗位上经历了数次的尝试、成功与失败,方知这短短一句话的行之不易。如今,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的“职业生涯”也已过半。在剩余的146天中,在剩余的每一堂课中,我也都希望能够带着对“无知”的清醒认识,“无畏”地继续努力下去,去拥抱教育的美丽风险、去实现自己的“再教育”与成长,也竭己所学地去助力同学们成人成才、尽己所能地去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进前而勿顾后”,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北大团委供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